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四川话剧迈入"实验"时代:川剧与话剧玩起混搭

2012年10月26日 09:56 来源:四川日报 参与互动(0)

  “80后”撑起半边天——

  实验、先锋正成为四川话剧舞台上的一道风景。

  10月22日起,由成都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创排的实验话剧《断章》在成都市劳动人民文化宫连演5场。无独有偶,由省人艺打造的动静概念剧《Somebody·某君》则将于10月27日迎来第二轮演出的最后一场。

  《断章》将川剧与话剧混搭,《Somebody·某君》将舞蹈与话剧混搭。虽然选择不同,但这样新鲜的尝试让两部剧都被挂上了“实验”、“先锋”的标签。有评论家认为,目前,以“80后”主创团队担纲,四川话剧正迈入“实验”时代。

  话剧舞台玩混搭,实验戏剧扯眼球

  从一开始,《断章》就表明了自己与众不同的“实验”身份。舞台右边,一支由川剧乐队和键盘手混搭而成的乐队延伸进观众席。而四位主角的出场更显得奇特:一对古代夫妻与一对现代夫妻同时从观众席前走过,和观众们打着招呼登台亮相。之后,锣鼓响起,好戏开场。

  《断章》的编剧潘乃奇今年才27岁,她告诉记者,虽然是一古一今两对夫妻,但是却面临着“幸福”这个同样的命题,所以川剧与话剧的混搭,并不会给人混乱之感。

  川剧混搭话剧,这戏可怎么演?《断章》用一个“X”结构来解决这个问题。整台戏的演出过程中,一幕古代,一幕现代,川剧与话剧轮番上演,两对夫妻各行其是。其间,又有两对夫妻同时出现在舞台,穿越古今实现对话。随即,又展开分述。

  导演任明炀表示,为了让川剧与话剧结合得比较融洽,他特意舍弃了川剧乐队中的胡琴等乐器,而只保留了川剧锣鼓与帮腔。“舞台上的川剧演员更多的是清唱,这样就平衡了川剧的热闹与话剧的冷清。”

  和《断章》相似,省人艺打造的动静概念剧《Somebody·某君》同样玩的是混搭。在传统的话剧表演之外,《Somebody·某君》中运用了大段大段民族舞、机械舞、现代舞等各种类型的舞蹈表达人物的感情。整部剧时而动感时而安静,因此被冠上了“动静概念剧”的标签。

  该剧的导演朱天天表示,在《Somebody·某君》中,“动感视觉”被放到重要位置,演员的肢体语言表达比台词更重要,在剧中用多达十多段的独舞、双人舞等舞蹈表现出某君从诞生、成长、上学、恋爱、工作过程中的种种情感。

  谈幸福论梦想,“80后”崛起戏剧舞台

  尽管是实验戏剧,两出戏讨论的主题却一点也不先锋。

  幸福与金钱有没有必然联系?生存与梦想能不能共存?这些问题在“80后”心里是什么答案?《断章》与《Somebody·某君》回答的就是“80后”的这些疑惑。

  《断章》通过两对夫妻的对比,探讨爱情、金钱与幸福的关系。故事的最开始,一边是“穷欢乐”,一边是“富开心”;故事的结尾,贫穷的古代夫妻因为物质的缺乏磨灭了曾经温暖的爱情,富裕的现代夫妻却因为情感的贫穷而丢失了曾有的幸福。“金钱与幸福,物质与爱情究竟是什么关系?”作为一名“80后”,编剧潘乃奇发出这样的疑问。

  而《Somebody·某君》则通过“某君”从出生、上学、恋爱到工作中,在自我与社会之间经历的种种矛盾、进行的种种斗争,来探讨生存与梦想之间的冲突。在剧中,“某君”上学期间写每一个人都曾写过的作文《我的理想》,在工作中他被上司批评唯唯诺诺、上台演讲时台下打瞌睡玩手机,他也会遇到喜欢的女孩而装傻充愣不知所措。朱天天告诉记者:“这部剧讲述了一个男孩与梦想的故事,这个故事其实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能够让每位观众产生共鸣。所以,经过反复斟酌,我们选用‘somebody’即‘某君’这个词。表示剧中人物只是现代社会年轻人的一个缩影。”

  巧合的是,无论是《断章》还是《Somebody·某君》,其主创团队均是“80后”。唯一一个非“80后”、《Some-body·某君》的编剧麦客20多年前写下这个剧本时,也是一名大学毕业生。麦客坦言:“这是一部关于梦想的剧,关于每一个年轻人的剧,我想不管过多少年,都不会过时。”

  [记者手记]

  舞台映照生活,“实验”是思考的延伸

  和“先锋”联系在一起的,似乎往往是奇怪、不明就里、脱离实际这样的词。但是对艺术而言,好的艺术品无论形式是传统还是先锋,它一定是能引人深思、发人深省的。

  孟京辉的《恋爱的犀牛》如此,赖声川的《暗恋桃花源》同样如此。在先锋的外表下,包裹着一颗炙热的灵魂,对人生、对爱情、对社会发出自己的思考,像哲学家一样的思考。《断章》与《Somebody·某君》让人欣喜,不只是因为他们形式上的创新让话剧舞台变得更有看头,更因为他们在先锋的外壳下,发出了属于年轻人的疑问。

  形式的探索与创新当然很重要,新奇才能勾起观众的兴趣。但艺术不是炫技,先锋只是外壳,永恒的是你的思考。

  (胡芳梅 张良娟)

【编辑:于晓】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