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八旬老人写书记录民俗风情 获赞"抢救性"记录

2012年10月26日 13:28 来源:石家庄日报 参与互动(0)

  (记者 程丽娜 赵元君)“我这本书包罗万象,村容村貌、治家习俗、乡情杂趣,你都能看到。”拿着自己刚刚出版的《民国年间柳董庄村旧事》,今年八十高龄的吴顺礼老人自豪地说。对于这本书,民俗专家评价说:“这本书再现了柳董庄几十年前的风貌,堪称‘民俗散文’。”

  年轻时的吴顺礼, 住在桥东区柳董庄,由于当时家里条件不好,为了照顾弟弟,13岁他就辍学回家成了一名庄稼汉,17岁时他抓住机会重回校园,读到了中专毕业。毕业后,他教过几年书,之后一直在企业做宣传教育工作。多年和文字打交道,使得他对于写作有着一种浓厚的兴趣。

  年幼时的种地经历,让他对家乡的民俗风情有了深厚的积淀,退休后,他为了向大家展现家乡的风情,陆续写了一些这方面的文章。20多年前,一篇《老石家庄过年习俗》在报纸上被作为“文史资料”发表了,这让吴顺礼大感意外:“拉拉杂杂的俺家过年的那些事儿,竟成了文史资料!”他这才明白,记忆里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儿,都是“民俗”。于是,他萌生了写本书的想法。

  说干就干,老人随即动起了笔,自2007年开始,他就经常回到柳董庄老家居住,在村里的大槐树下采访乡亲们,跑到正定档案馆查资料,“深挖细找”即将散失的民俗文化。几年下来,吴顺礼手里积攒了大量的素材,辛劳终有成果,成书后,通过女儿、女婿的帮助,老人的书终于在2012年2月经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

  位于滹沱河南岸的柳董庄,如今村民们早已住上了楼房,成了新市民,老房子已经不多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柳董庄是什么样子?那时的人们吃什么、穿什么?靠什么种田?结婚有啥说道?过年有啥讲究?这些问题都可以从吴顺礼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这本书一共有二十多万字,字数不算多,但从村容村貌到乡间文化、农事耕作,从治家教子到生活习惯、乡土风情,直至节日习俗、乡情杂趣、文化底蕴,可谓内容丰富。吴顺礼说:“村里人不论做什么事情,似乎都有个说道,有个讲究,甚至有个美妙的传说。这说道、那讲究就是乡土风情,就是民俗……”

  省民俗文化协会会长袁学骏在看过吴顺礼的书后,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袁学骏说,民俗文化也是历史的一部分,这本书记述了那个年代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留住了文化的根子,可以称作“民俗散文”。

  袁学骏说,随着城市的发展,很多民俗只能从一些七八十岁老人的记忆中搜寻了,如果没人记录、整理,很可能就永远失传了。吴顺礼这本书可以说是“抢救性”的记录,为石家庄文化底蕴的发掘做出了贡献,很有意义。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