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民俗工艺品多为成年人收藏 如何童趣化?

2012年11月01日 16:02 来源:北京商报 参与互动(0)

  最近去超市,几乎所有门店在一进门的位置都摆放着西方万圣节用的道具,南瓜灯、面具、帽子、披风……每每看到这些,心中都升起一阵悲哀。

  因为鲜艳的颜色和奇奇怪怪的造型,这些商品马上会吸引孩子的眼光,很多孩子都会立即上去拿起一两件商品把玩。在把玩一阵之后,都会问自己的父母,“这些东西是干什么用的?”自然而然,家长要向孩子们解释这是西方人过节用的。如果孩子再问得多一点,那么这个节日的名称、来历、习俗,家长也会想办法告诉他们。

  很难想象在这样的环境下,未来成长起来的小孩子对我们的传统节日还能剩下多少认知。从“圣诞节”到“情人节”,再到“愚人节”、“感恩节”,现在又是“万圣节”,剩下的似乎只有“复活节”了……

  仅就万圣节来说,除了“削南瓜”还能称之为有些手艺外,剩下的过节用品基本可以靠量产解决。但为什么恰恰就是这些简单的东西,反而可以吸引住孩子们的眼球呢?

  最近在做“寻找手艺人”系列的时候,每做一期都会被一门技艺的艺术性与背后的文化性所吸引。但是琢磨之后,也发现这些手艺有一些共性。比如很多手艺老百姓真正想起的日子都相对单一,剪纸、年画等都是过春节的时候才会想起,而且现在慢慢都已经开始不流行了;还有如料器、火绘葫芦等技艺,一般都是成年人收藏或者把玩的东西,所以,这些民俗性的工艺品都有一个共性——离孩子太远。

  当然,不能否认的是,因为制作工艺的复杂以及成本问题,很多工艺品确实与孩子有些距离。不过,几乎所有工艺品背后蕴含的都是一种民俗的文化,现如今不考虑利益因素只会单纯好奇与感悟文化的,孩子自然是首先的选择。也只有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接触我们民族的民俗文化,才能让这些技艺更好传承下来。所以,为什么很多技艺大师或是相关部门甚至是企业,不能去研究一下如何将这些民俗性的东西与孩子们的兴趣点相结合,让他们能更多地去领悟我们国家自己的文化?

  挣钱的事情,去和大人们交流;文化的事情,就和孩子们聊聊呗?

  姜子谦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