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四川威远农民自建博物馆 收集农具留住农耕文化

2012年11月02日 10:31 来源:四川日报 参与互动(0)

  木制粮仓、水车、羊嘴笼、小竹篓……在威远县两河镇相合村4组,有一个专门收集农具的博物馆,主人是相合村村民唐建明。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就有意识地收藏农具,如今已收藏700多种各式农具。

  抚摸着以前用来扯(抽)水的长竹筒和拂水的拂水篼,来此参观的60岁农民张新木很感慨:“这两种农具还是30年前用过的,现在农民家里早已没有了,没想到还能在这里看到。”

  留住记忆见证农村发展进步

  今年40出头的唐建明,是一农家乐老板。自小就在农村长大的他,对于农具有着深厚的感情。“从小到大都干农活,常年跟犁头、锄头等农具打交道。”唐建明说,是这些农具陪伴他度过童年和青年时代,“小时候家里买不起玩具,就拿扁担当战刀,拿镰刀当手枪,握起锄头就是冲锋枪,同小伙伴们学着电影里一样玩打仗。在田里站在耙子上让牛拉着跑,犹如站在军舰上航行在汹涌澎湃的大海,大人打过谷子后自己下到田里坐进拌桶用扁担划着‘轮船’前行。”

  改革开放后,这些木制的传统农具也慢慢下岗,由一些机械化和现代农具所替代。有的农家甚至将这些老式农具劈烂当柴烧,但唐建明却舍不得把这些农具毁掉,都把它们好好地保存起来。

  一次,一个朋友来家里玩,看到唐建明家里还有过去手工打谷子的谷架子,顿觉稀奇:“现在都用机器打谷子了,你还放着这个有啥用?”唐建明说:“我们家农具不管有用没用,都是保存着的哟,这是一种历史见证。”

  “嘿,这个办法好,可以让后代了解农村的发展和进步。”朋友无意中的一句话,让唐建明深受启发,于是,让他产生了收藏农具的想法。

  多方收集付出近百万费用

  虽然身在农村,但真正开始收藏农具,唐建明才发现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一些农户看起来对老式农具不在乎,乱丢乱扔,但真正要把他的农具买起走,他又舍不得。”唐建明说,他为此没少磨嘴皮子和跑腿脚子。

  2011年6月,听说越溪镇发展村有架老式水车,唐建明马上来了兴趣。因为自从有抽水机后,就再没人用水车了,而水车属大型农具,一般农家备办不起。唐建明亲自跑到这姓幸的人家,可是不管他怎么说,幸家就是不肯卖。后来唐建明打听到他们家要修房子,就赶紧去请挖掘机帮他们挖、平地基。“先后持续了大半年之久,到底跑了多少趟已不记得了。最后在今年4月才以1万元的价格买了下来。”

  又一次,有人告诉唐建明,邻县仁寿天鹅乡有架擂谷子的擂子。当唐建明跑去时,因为是祖辈留下来的,老人家说什么也不卖。唐建明反复给老人讲道理:“我们不是拿去卖钱而是拿回去更好地保管起来做展览,让我们的后人知道祖先曾经是用这种工具加工出大米的。你想看它的时候,随时来都看得到。”老人拗不过唐建明的真诚和耐心,不仅把擂子给了唐建明,并且一分钱没要。

  为收藏这些农具,唐建明已付出近百万元的费用,但他一点都不后悔。他还拿出家里的一层楼来陈列各式各样的农具,“到农家乐玩的客人,也能借此了解农村的历史和发展。”

  (唐兆权 张明海)

【编辑:于晓】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