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韩素音的中西背景:“奔跑在两个相反的方向上”

2012年11月04日 15:57 来源:新闻晚报 参与互动(0)

  韩素音(1917年9月-2012年11月)

华裔女作家韩素音逝世

  □晚报记者 谢正宜 实习生 王倩阳 报道

  她是中国第一代庚款留学归来的铁路工程师的女儿、比利时前国防大臣的外甥女、驻英外交官的妻子、铁幕时期穿行于东西方世界的国际友好人士、毛泽东和周恩来传记的作者,她的一生在经历了大悲大喜之后变得绵长而深沉,真正担得起“传奇”二字。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至少有一亿人听说过韩素音的名字。作为友好人士、采访作家,关于她的报道和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照片一起出现在官方报纸上。她便是韩素音,这位用英文写作并在西方文坛占有一席之地的英籍华裔女作家,在当地时间11月2日中午于瑞士洛桑家中去世,享年96岁。

  中西背景 奔跑在两个相反的方向上

  韩素音,原名周光瑚,1917年9月12日生于河南信阳,祖籍广东五华县水寨镇,周氏仁德公第22世孙。出身书香门第的韩素英是欧亚混血儿,父亲周映彤,中国第一代庚款留学生,在掌握了西方先进的铁路技术后回国担任铁道部总工,母亲玛格丽特出身比利时贵族家庭。在韩素音的第一部自传体小说《伤残的树》中便讲述了父母在20世纪初期相遇时的景象,其中包含着东西文化的激烈碰撞和艰难磨合,而这种交融在幼年韩素音的心中充满了苦涩和迷茫的味道,她用文字记载了她和兄妹们所面临的血缘和文化的双重矛盾。

  其实,青年时代的韩素音梦想是做一名医生,1931年,未满15岁的韩素音在北京医院做起了打字员,两年后,她考入燕京大学医预科读书。1935年秋,她获奖学金到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继续学业。自由大学提供给韩素音最大的自我发挥空间,在该校图书馆丰富的藏书中,她渐渐对文学产生兴趣。如果说学医和从医是韩素音遵从于自己从小的爱好,那么写作则为她以及西方世界开辟了一条看懂自己和看懂中国的道路。

  正如韩素音自己所说:“我的一生将永远在两个相反的方向之间跑来跑去:离开爱,奔向爱;离开中国,奔向中国。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韩素音闻讯后既惊诧又悲愤。在多次参加国民政府驻比利时大使馆组织的演讲会、讨论会和系列爱国集会后,她决定回国。她写道:“中国,中国是我的骨肉,我的灵魂,我的气息,我的生命! ”如大多数那个时代的海外爱国青年一样,她毅然放弃赖以继续学业的奖学金和做医生的美好前途回到中国。

  情感经历 传奇程度远胜于任何小说

  欧亚混血的韩素音,既有着欧洲人对待爱情的浪漫和激情,又有着中国人对情感的审慎和对伤痛的难以释怀,而上天也在不断地与她开玩笑,让她经历了多段刻骨铭心的感情以及三段曲折的婚姻。

  在布鲁塞尔留学期间,韩素音有一个年轻有为的律师男友,因其回国这段感情无疾而终。随后她在从马赛取道香港回国的海轮上,邂逅生命中的第一位丈夫——唐保黄,毕业于欧洲学校、国民党高级将领唐生智的侄子。两人一见如故,唐保黄甘愿为国捐躯的男儿气概更博得了韩素音极大的好感,相爱后不久两人迅速结婚。婚后,两人因背景、思维、价值观的差异而产生矛盾。唐保黄希望对方做一个贤妻良母,反对她外出做救护工作;而韩素音为了寻求精神寄托,在1940年收养了一名女婴取名蓉梅,空闲还写日记和回忆录,并在此期间写出处女作《目的地重庆》初稿。1942年末,英文版 《目的地重庆》出版,就是这本书,激励韩素音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但也是这本书更加触怒了唐保黄,二人关系非常僵化,同居一室亦形同陌路。这段痛苦的婚姻随着唐保黄1947年死于东北战场而终结。尽管如此,在韩素音心中依旧记得这段感情中最甜美的时刻,武汉大撤退时,唐保黄不顾危险,只身返程去接她,“我一想到这些,眼泪就夺眶而出,没有人比他待我更好了。 ”

  1952年,韩素音嫁给了英国出版商康柏,改名伊丽莎白·康柏,在自传里她曾坦言,嫁给康柏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养女蓉梅,为了给她提供一个相对安稳的环境。分手后,韩素音再次遇到生命中的挚爱伊恩,这正是她最著名的自传小说《瑰宝》中的男主角原型,伊恩是《泰晤士报》的记者,尽管在遇见韩素音时正维持着一段没有感情的婚姻,但两人的爱情却迅猛升温。然而一次离别成了永别,伊恩在朝鲜战场上丧生,“在机场伊恩又一次转身朝我一笑,爽朗、有点羞怯又令人伤心的微笑”。他再也没有回来。

  许是上天终于眷顾,韩素音在中年时找到了陪伴自己走完余生的伴侣——印度上校陆文星,他性格温厚,尽管韩素音每年大概有七个月在世界各地访问、演说,陆文星还是全力支持她。韩素音曾说过:“只要他在身边,就感到有无穷的力量。 ”晚年,两人定居瑞士小城洛桑。

  英文写作 为中国和世界打开一个通道

  韩素音自创作以来,一直以流利的英文写作中国故事,其作品有三十多部,上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被翻译介绍到内地的有 《伤残的树》、《凋谢的花朵》、《无鸟的夏天》、《吾宅双门》、《再生凤凰》、《瑰宝》、《青山青》、《等到早晨来临》及传记《周恩来与他的世纪》、《毛泽东与中国革命》等。自传体小说《瑰宝》奠定了韩素音在国际文坛上的地位,该书初版至今已半个多世纪,其间在西方不断再版,还被译成德语、芬兰语等语种。 《瑰宝》的主角是韩素音和她的英国恋人马克,他们生活在1949年3月至朝鲜战争爆发后1950年8月之间的香港,徘徊在“去西方”还是“去东方”之间,完整展现了一幅中西方文化交融碰撞的大画卷。

  文译者孟军认为,韩素音并非土生土长的英语世界的人,但她的英文造诣却在当代英美文坛堪称一流,其精美、清丽、雅洁的文笔早在西方评论界得到公认。1955年,美国20世纪福克斯公司把这部小说搬上银幕(译名《生死恋》、《爱情至上》),次年获3项奥斯卡奖,韩素音也因此而驰誉国际文坛。

【编辑:张中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