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追索流失海外文物长路漫漫 国际公约效力有限

2012年11月06日 09:53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两件圆明园流失文物——“清嘉庆白玉镂雕凤纹长宜子孙牌”和“清乾隆青玉雕仿古兽面纹提梁卣”,原定将于11月8日在英国邦瀚斯拍卖行举办的中国艺术品拍卖会上现身。消息一出,声讨声如潮。日前,这家拍卖行发表声明称,为避免激化中国民众的不满情绪,这两件圆明园流失文物的持有者决定收回藏品,不参与拍卖。

  撤拍成功固然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但国人并不能因此如释重负。毕竟,撤拍只是拍卖领域一个再正常不过的“动作”,拍卖方也并不认为撤拍就意味着“违规”。而对于我们来说,距离追索流失文物,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抬高价格牟取暴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发起一项调查,统计数字表明,因战争、不正当贸易等原因,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海外,其中现存于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中的就有167万件,而民间藏中国文物更是博物馆藏数量的数倍。中国文物流失的“伤心史”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有专家认为,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圆明园和二战期间日军侵华,都是中国文物流失的高峰期。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流失文物出现在国际拍场的频率明显升高,大有“堂而皇之”的架式,同时,国内各大拍卖公司的拍品中也有30%左右为海外回流品。

  专家介绍说,仅以圆明园流失文物来说,上拍已不是一次两次。2000年,圆明园流出的12生肖兽首铜像中的牛首、猴首、虎首和一件乾隆款酱地描金粉彩镂空六方套瓶就曾现身佳士得和苏富比在香港举办的春拍上,中国保利集团公司以总价3000万港元购得3件兽首铜像,北京市文物公司则以1900万港元购得套瓶。2007年,“恶作剧”重演:香港苏富比欲拍卖圆明园马首铜像,并打出了“八国联军——圆明园遗物”专拍的刺激性标题,最终澳门爱国企业家何鸿燊在拍卖举行前以6910万元港元将其购得并捐赠国家。2009年,一枚原藏于圆明园的乾隆“九州清晏”宝玺现身法国的一场拍卖会,一位华人以约168万欧元购得。

  据了解,大多数现身拍场的流失海外文物的价值远低于拍卖价,之所以不断拍出天价,正是外国人利用中国人的爱国心理,趁机抬高中国艺术品价格,让国人不惜代价回购,从中牟取暴利。

  国际公约效力有限

  对于通过出资购买这一商业途径追索流失海外文物的做法,多位文博业内人士指出,这并非明智、长远之计。国家文物局也不止一次表示,反对“用中国的钱”回购“中国自己的东西”,不仅不会用国家的钱来回购,也不赞成国内企业或个人购买,而主张通过法律途径追索文物。

  艺术市场研究专家、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胡志祥告诉记者,随着文物纠纷成为不少国家的困扰,确有涉及追索文物的国际公约应运而生,其中较为通用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于巴黎签订的《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和1995年于罗马签订的《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这些公约规定,因战争、走私等非法进出口原因而被掠夺或丢失的文物都应该归还。目前已有一些国家根据公约成功索回部分流失文物的先例。

  不过,胡志祥强调,依据公约追索流失文物对于中国而言存在诸多困难。“首先,公约的追溯期有限,一般不超过50年。像清朝遭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掠夺的圆明园文物就不在追溯期内。其次,需要考虑‘善意取得’的情况,文物的持有人不一定是掠夺、盗窃的当事者,一件文物很可能是几经转手才落入此人手中的,其身份早就‘洗白’了,这时文物的持有人有权拒绝归还。再次,条约仅在缔约国之间产生约束力,而收藏流失文物较多的一些国家如英国、法国、美国均非缔约国。”

  在胡志祥看来,通过外交等官方途径追索流失文物是可以尝试的第三条路。据了解,近年来埃及政府加大力度追索流失文物已取得显著成果,追回文物3.1万件,包括第十八王朝阿蒙霍特普三世国王的塑像等。2009年10月,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秘书长哈瓦斯就曾强硬表示中止与法国卢浮宫的一切合作,直至该博物馆归还4件流失的古埃及文物。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