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地方政府出资艺术家捐作品 书画界兴起"建馆热"

2012年11月07日 14:52 来源: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近年来,随着艺术品市场的空前火爆,国内掀起了一场书画领域的“建馆热”,各种美术馆、艺术中心等陈列机构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其中,以当代书画家命名的“名人美术馆”更是增势迅猛。就在一个月前,以著名油画家、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张华清及其夫人李华英命名的美术馆刚刚在江苏周庄画家村开馆。据记者统计,目前开设个人美术馆的江苏在世书画家已有数十位之多。

  现象:书画家纷纷“冠名开馆”

  以书画家本人命名的美术馆,在江苏早已不是什么稀罕事。

  2004年,山水画家卢星堂的个人艺术馆落户家乡张家港;2006年,著名工笔花鸟画家喻继高的个人艺术馆在家乡徐州奠基,同年11月,以江苏省美协副主席、著名画家朱葵命名的中国画艺术馆在其家乡江西婺源开馆;2008年,以丹青猿猴闻名画坛的徐培晨在马鞍山开设个人艺术馆……最近10年,江苏美术界已有数十位在世书画家开设了个人美术馆、艺术馆,同样的现象在国内更是不胜枚举。

  美术评论家、艺术推广人纪太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回望过去,以书画名家本人命名的美术馆或陈列机构,大多是在艺术家去世后,由其生活地或家乡政府出资兴建,比如南京的徐悲鸿纪念馆、傅抱石纪念馆等。而进入新世纪以来,以在世书画家命名的“名人美术馆”开始蓬勃兴起,展馆的选址地点也进一步扩展,不再局限在艺术家生活地或出生地。

  分析:“文化招商”瞄准书画名家

  纪太年表示,“名人美术馆”建设热潮的兴起,主要源于各地政府打造“文化名片”的发展需求,其建馆模式也大致相同:由地方政府提供展馆场地,并负责日常的运营维护;艺术家只需捐赠自己的书画作品,作为美术馆的馆藏陈列内容。捐赠作品只能用于艺术馆的展示陈列,不可交易流通。

  以展馆规模和馆藏资源来看,位于马鞍山市朱然文化公园内的徐培晨艺术馆,是“名人美术馆”中运作较为成功的一个案例。该馆由两幢仿汉风格的古式建筑组成,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主馆陈列有200余幅徐培晨不同时期的代表作,以及个人收藏的百余幅古今名家书画作品和104枚汉印;附馆则是“文物馆”,展示了画家收藏的数百块秦汉画像砖和数十件汉唐陶俑。

  纪太年表示,地方政府选择与书画名家“联姻”,主要目的是为当地打造文化景点或文化街区集聚文化资源,像近期落户周庄的张华清、李华英美术馆,就是当地打造周庄画家村名家画廊的“艺术招商”成果。而对书画家来说,通过捐赠作品换来自身的艺术推广,自然也是乐意为之。

  建议:开门办展别搞“封闭陈列”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名人美术馆”建设热潮背后也存在不少问题。和公办博物馆、美术馆相比,“名人美术馆”的馆藏资源完全依赖于艺术家的捐赠,由于展品有限,绝大多数展馆一年到头挂的都是同样的作品。一成不变的展陈内容,让很多美术馆变成了冷清的陈列室,时间久了渐渐无人问津。

  纪太年认为,“名人美术馆”需要调整运营理念,不能将非“冠名艺术家”的作品一概拒之门外,而是应该充分利用展示空间策划展览,比如邀请其他流派的艺术家参展,举办带有对比、交流性质的学术展览,让观众保持新鲜感。他还建议,“名人美术馆”除了介绍艺术家的作品、生平和成就之外,还应该系统地研究书画家的艺术风格、创作成果等,打造学术层面的理论研究平台。

  (朱凯 梁圣嵩)

【编辑:于晓】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