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名画如何入藏美国博物馆?两位大藏家不得不提

2012年11月09日 16:01 来源:新民晚报 参与互动(0)

■唐棣的《摩诘诗意图》

■黄庭坚草书“廉颇蔺相如传” (局部)

  “翰墨荟萃——美国收藏中国五代宋元书画珍品展”正在上海博物馆热展,吸引参观者无数。众人一边赞叹这些数百年前、一千多年前的书画作品的精美,一边打探这些珍品是如何漂洋过海让美国的博物馆收藏的?昨天,上博书画研究部主任单国霖在馆内向本报记者解读一二。

  《溪岸图》揭开神秘面纱

  展览以五代南唐画家董源巨制《溪岸图》打头阵,这是一张颇具传奇性的作品,《溪岸图》是否董源所作曾多次引起国际辩论。单国霖告诉记者,上世纪30年代,身处陪都重庆的画家徐悲鸿忽声称自己觅得了古画《溪岸图》,不多时他将画转让给了画家张大千,张大千随身把玩30年后,又转让给了收藏家王季迁。然而两个大画家的旧藏,却给此图笼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世纪末,王季迁也垂老九旬,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在购藏这幅古画之前,特举办了一场有关此图是否董源真迹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有人认定为董源真迹,并否定一切现定为董源的作品;也有人认为至少是北宋作品,第三种意见直指张大千造伪。

  时隔多年,著名书画家、鉴定家陈佩秋先生分析认为,此图无疑是十世纪的绘画作品,根据画上的题款,可以认定它是董源的作品。从目前所能见到的有关董源的画作看,只有《溪岸图》符合十世纪绘画的时代风格,因此,可以进一步认定,《溪岸图》是目前传世的唯一董源真迹。

  四大博物馆来历不一

  大展首次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波士顿美术馆、纳尔逊艺术博物馆和克利夫兰美术馆所藏的中国古代书画珍品聚集到一起,60件展品涵盖五代、宋、元400多年跨度。单国霖告诉记者,事实上,上述四大美国博物馆的珍藏,分别对应着美国博物馆收藏中国古代翰墨名迹的四个阶段。

  波士顿美术馆早在1890年创立了日本艺术部,且在1900-1910年间率先奠定了以人物画见长、多佛释主题的中国画基本馆藏。这批早期藏品由该馆首批研究员ErnestFenollosa和冈仓天心从日本征购而来。1933年开放的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的藏品得益于馆长LaurenceSicKman在1930-1935年间暂居北京时有幸收购了大量早期名迹。1945年,身为首批美军入京,他借用负责保管的军饷又购得一批明清遗珍。战后时期,克利夫兰美术馆曾是中国古代绘画最积极的买家。馆长李雪曼(ShermanE.Lee)利用从当地实业家手里获得的3300万美元,从纽约藏家王季迁手里成功购藏了一批宋元佳迹。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董事会曾在1912年委任传教士福开森(John.C.Ferguson)带5万美元在清朝灭亡之时在中国征购文物,一年征得300件,其中198件是书画。率先征购书法作品,确认中国书法与西方绘画同等的艺术地位,福开森的前瞻性较同行遥遥领先。但大都会系统收藏中国画起步较晚,1971年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方闻领导远东艺术部后,征得了不少张大千和王季迁旧藏。

  两位大藏家不得不提

  大量中国书画入藏美国博物馆,有两位大藏家不得不提。大藏家王季迁(1907-2003),苏州人,师从顾西津、吴湖帆学画,其收藏之富,为华人魁首。1949年,王季迁移居美国纽约,而在中国古代书画方面,更因当时大批私人收藏流散于海外,王季迁便凭藉精准的眼力收藏了不少书画精品。张大千的诸多旧藏均转入王季迁处。1972年,方闻决意增强大都会博物馆在早期绘画方面的收藏实力,从王季迁手里购得了25件宋元名迹,其中4件作品此次来到上海展览,其中,罗稚川的《古木寒鸦图》即为其中一件稀世作品;唐棣的《摩诘诗意图》仿李成-郭熙笔意,是作于1323年的挂轴巨制,说明了李郭风格在蒙元宫苑画师中的余绪绵延。

  美国收藏中国书法最早的大收藏家是顾洛阜(JohnCrawford)。顾洛阜是个文物商,他在上世纪50年代,收进了许多重要的中国书法作品,如黄庭坚的草书《廉颇蔺相如传》,三位南宋皇帝的扇面以及鲜于枢和赵孟頫的重要书迹,此次这些作品都来沪展览。1988年逝世后,按其遗嘱承诺,将大量珍藏赠予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单国霖告诉记者,在英法有关收藏机构里,有不少文物是从中国抢掠过去的。但此次展览的书画来源不涉及抢掠,都是收藏家的捐赠或从收藏家手里收购而来的,而且大部分都是在1949年以前收购的,所以就不涉及程序上的合法性问题。  

  乐梦融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