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博纳总裁于冬:未来十年是中国电影发展的黄金期

2012年11月12日 10:18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近5年来,在政策扶持和市场机制的双重推动下,电影行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全国电影总票房以接近30%的年增长率每年递增,民营电影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头并发展壮大,逐渐成长为中国电影行业的主力军。在这过程中,北京逐渐超越上海、广州,成为全中国的电影中心,而以北京为基地的民营电影企业也成为这一轮电影新浪潮上的弄潮儿。

  愿景·5年前

  ——2007年冬天,于冬第一次去华尔街,站在纽交所的对面,他对自己这样说。

  “3年之内,我们就是那里的座上宾。”

  感言·5年间

  十年来总在“走大运”

  起家 博纳成长赶上了好时候

  北京晨报:你从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毕业之后一直在北京做电影,这些年下来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于冬:我就是走了十年大运,先是赶上了电影市场的大发展,又赶上了资本市场的发展。记得刚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那会儿,我在北影厂当发行员,带着拷贝全国各地找院线发片,26岁成了最年轻的副科长。1999年,我离开体制单干,成立博纳文化有限公司,起步阶段靠的还是当初跑发行攒下的人脉。大家看这小伙儿出来单干了,不容易,给个同情分,能帮就帮一把吧。后来博纳公司慢慢做大,也是因为赶上了中国电影大发展的好时候。1993年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当前电影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我还在电影学院读大三,刚去北影厂实习。2000年开始股份制集团化改革,我于前一年在北京成立了博纳文化交流有限公司,为当时首家获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颁发“电影发行许可证”的民营企业。博纳的发展和我个人的成长,是个挺艰难的过程,也是中国电影产业艰难崛起的过程。

  改变 一条腿走路永远走不稳

  北京晨报:博纳之前只做电影发行,成绩那么好。为什么你会在2007年决定通过多轮融资进行产业链整合?

  于冬:事实上,2007年之前博纳就已经开始逐步介入电影产业的各个环节。从上游的制片领域,到下游的放映领域,我们都有介入。当然,发行依然是博纳最重要最核心的业务。2006年,原本以为可以到手的《宝贝计划》和《七剑》的发行权最后花落别家,因为别家也是这两部片子的投资方之一。这件事让我惊醒,意识到如果博纳一直这样只靠发行一条腿走下去的话,以后很多大片的发行权都拿不到了。所以,我们下定决心用了三年的时间进行融资,完成产业链整合,逐渐搭建起整个产业链条的框架。全产业链的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实现各个板块互补。博纳以发行来切入全产业链整合。发行是整个产业链的中间环节,投入资金小,收益稳定。而下游的影院建设,会带来较大的稳定的现金流,好像健康的“奶牛”。影院的稳固收益可以用来担保获得银行贷款,支撑上游制作项目的发展,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制片业务属于以销定产,先考虑市场的需求再启动项目。

  北京晨报: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北京银行宣布向博纳影业授信5亿人民币,用于博纳两年内的电影投资。作为一个北京的企业,博纳在发展的过程中与地方机构的合作情况怎样?

  于冬:博纳跟北京银行合作多年前就开始了。最开始的项目是《十月围城》,然后是《龙门飞甲》。北京银行对我们的授信额度随着企业的壮大逐渐增加。一开始是5000万,到《龙门飞甲》时候是2个亿。这次直接把额度提高到5亿,这些钱两年之内让博纳使用,创了商业银行给文化产业贷款单笔的最高纪录。

  我觉得对文化企业而言,能取得并使用地方银行的贷款好处很多。首先,使用银行资金相对于股权融资来讲,是一个比较低成本和高效率的方式,大概平均不超过5个点的年利息。而且,北京市文化产业促进中心还有贴息政策,最高能够补贴500万。博纳之前的《十月围城》和《龙门飞甲》两个项目就从贴息政策中受惠,这也是在北京的企业的好处。

  展望 电影业未来十年不差钱

  北京晨报:博纳在纳斯达克上市当日破发,但今年前两个季度财报都很不错。未来有什么具体的目标?

  于冬:破发对我来说很意外,当时心情挺难过的,想了整整3天。我把破发看作上天的一种警告,警告我未来的路还很长,还没有到可以庆功的时候。我相信,只要把公司做好、把业绩做好,股价会涨回来的。博纳影业的发展策略一直是要打造“中国的派拉蒙”、“中国的环球”。博纳未来布局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发行、制片和影院建设。

  北京晨报:作为资深的业内人士,你对中国电影的前景怎么看?

  于冬:我觉得未来十年是中国电影发展的黄金期。现在我们银幕数量和票房总额的增长是历史上最快的。电影数字化的发展将给电影产业带来腾飞的契机。另一方面,中国电影的资本时代也已经到来。民营的小马奔腾、光线影业,国营的中影集团、上影集团都在谋求上市。像中影这样的国企上市的话,募集50个亿是很轻松的事情;每家民营公司至少也能募集10亿左右。再加上像万达、恒达这样的地产商也投身电影行业,电影行业未来十年基本不缺钱。目前最需要的是打开创作空间,拓展创作的题材。

  ■数据

  131.15亿

  2007年全国电影票房33亿,2011年全国票房 131.15亿,5年间实现了297%的增长。

  连续5年

  2007年北京票房3.65亿,2011年北京票房13.5亿,5年间实现了269%的增长。北京市自2007年以来,连续5年居全国城市票房榜首位。

  671块

  2007年北京市银幕数238块,2011年达到671块,增长了182%,还新增了5块巨幕。平均每3.2万人拥有一块电影银幕,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52.73亿元

  2010年、2011年,北京连续两年成功举办北京国际电影节。第二届签约总额达52.73亿元人民币,比第一届签约额27.94亿元人民币增幅高达88.7%,再创中国电影节交易新纪录。

  本版撰文

  晨报记者 杨莲洁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