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原创科普读物惨淡 学者:考虑反科学主义纲领

2012年11月12日 17:43 来源:深圳商报 参与互动(0)

  科学史家江晓原教授。 (资料图片)

    中国原创科普读物的现状如何?它们面临着怎样的困境?其出路又在何方?日前,本报记者就这些问题专访了著名科学史家、科学文化专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江晓原。江晓原说,目前中国科普读物的市场比较微妙,传统的科学主义纲领下产生的“科普书籍”已经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如果科普作家和出版家能采纳“反科学主义”的纲领,勇于对科学技术的局限性、不确定性、它们被滥用的危害性等等进行反思,更适合今日公众的精神追求,这样的作品虽不能如畅销书般大卖,但能吸引较为高端的读者群。

  原创作品为什么不畅销

  江晓原说,目前中国科普读物的市场比较微妙,各种不同人群出于各自的立场,对出版形势估计不足,判断不准。老一代科普作家们认为,人民群众热爱科学,但他们看不懂专业的科技书,渴望有人来为他们做解读普及工作,江晓原说,他们年轻的时代,确实是这样,但今天的社会情况不同了。今天的情况是,很少有人对科普类书籍感兴趣了。

  江晓原2009年写过一篇文章,其中谈到,一个美女编辑告诉他,出书时书名里千万不要出现“科学”两个字,否则读者会被吓跑的。今天这种情况仍然存在,为什么会如此?首先因为公众受教育程度提高了,传统的科普教育内容在初、高中阶段已经完成了,而今天的民众,连打工人群也都是中学毕业;其次,今天的所谓科学知识,一般读者都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取,尽管网络提供的答案未必非常准确;再次,科普作家或出版商对人们热爱科学的程度估计过高,传统的教育灌输,让人们想当然地以为全世界人民都热爱科学,其实,许多人虽然嘴上说热爱科学,可他们心里并不爱科学,甚至见了科学就头痛。

  江晓原认为,今天科普作者们的写作水平肯定要比《十万个为什么》高出很多,但他们的作品为什么不能畅销?因为今天的出版物多了,同类作品也多了,大家互相竞争,市场占有率自然就小了。

  科普书要面对新局面

  江晓原本人虽然不写科普作品,但他说自己卷入过许多与科普有关的活动,担任过科普读物奖评委,甚至获过科普大奖,所以他对中国目前科普图书市场有所了解。他说,目前中国图书市场,国外引进的科普读物社会评价好,销路也较好,而国产原创作品,社会评价较差,销路也差。究其原因,江晓原认为主要是由于作者观念陈旧,他们只讲对科学有利的,不讲对科学不利的。比如转基因、核电站、地沟油这些东西,传统的科普作品是不关心的。西方的作者不在这种传统图像中创作,他们不拒绝对科学负面作用的思考。

  江晓原认为,我们今天不得不面对一种新的图像,那就是今天大多数读者对科学抱着娱乐心态。一方面,今天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是靠科学支撑着,另一方面,科学知识又好像跟人们的生活没有直接关系,比如手机更新换代很快,通讯越来越发达,但一般人没有必要知道手机是怎么制造的,3G、4G是怎么回事,互联网、高铁等等,也都如此。科学顶多成了人们茶余饭后闲聊的谈资。

  松鼠会让科学时尚起来

  科学松鼠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它开发了科学的娱乐功能,并用时尚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这个组织很活跃,江晓原认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的成员多在媒体工作,他们很会利用媒体资源,利用工作职务之便来扩大影响,吸引公众注意力。

  科学松鼠会已经出版了不少书,江晓原虽然还没看到《最冷门的问题也有最热闹的答案》,但他知道《冷浪漫》、《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吃的真相》、《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冷浪漫》、《爱欲行的实验报告》、《谣言粉碎机》等。

  江晓原同时认为,科学松鼠会的尝试传统人士未必赞成,有人批评他们,说科学知识在他们的传播中变得不准确了。江晓原认为没有必要追求准确与否,对科普作品来说,准确而乏味的不如不准确而生动的,因为今天不会有人傻到依靠科普读物去制造手机。

  江晓原承认,科学松鼠会使科普创作的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它至少是一种新的有益的尝试,至于它的未来会怎样,现在无法判断。

  有必要考虑“反科学主义”

  中国原创科普读物为何会出现如此惨淡的局面,其症结何在?出路又何在?江晓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说,原创科普书很多出版社想做,但很纠结,因为它们销路不畅,又获不了大奖,形同鸡肋。为什么会如此?江晓原认为那是因为,时至今日,“科学主义”已经是一个缺乏生命力的纲领,传统的“科普书籍”几乎都是科学主义纲领下的产物——将歌颂科学技术视为自己天赋的义务,并拒绝对科学技术进行任何反思。

  他认为,科普出版的出路还有一条,那就是考虑“反科学主义”的纲领。他说,“反科学主义”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纲领,它勇于对科学技术的局限性、不确定性、它们被滥用的危害性等等进行反思。这个纲领同时也更适合今日公众的精神追求,所以在这个纲领下产生的作品,虽不能如畅销书那样大卖,但往往能够吸引较为高端的读者群。比如对全球变暖的问题、转基因作物问题、核电站问题,等等,正面的反面的都可以讨论,如果写进书里,会很有意思。这类争论不存在政治正确与否的问题,通常也不在学校现有科学教育的范围内,相信很多读者会感兴趣。

记者 夏和顺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