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业内人士:莫言小说热销 但全民阅读习惯难改变

2012年11月13日 13:45 来源:三晋都市报 参与互动(0)
业内人士:莫言小说热销但全民阅读习惯难改变
中年男性是书店购书主力。实习生 武俊杰/图

  一个月来,随着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新闻的持续发酵,其作品广受热捧甚至一书难求。按照诺贝尔奖有关规定,所有获奖者将在12月10日前往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参加诺贝尔颁奖典礼。这股“莫言热”至少会延续至今年年底。

  然而,在莫言作品获热捧的背后,不可忽视的却是中国民众的“阅读危机”。据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1年中国人均读书仅4.3本,是世界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其中,50.7%的受访国民自认为阅读量少,只有不到10%的国民认为自己阅读数量很多或比较多。那么,“莫言热”会成为改变国民阅读现状的契机吗?在新媒体充斥全社会的时代,人们如何保证阅读量?

  作家建议年轻人多读书、读好书

  11月5日,作家张志刚和记者就“阅读”这一话题做了探讨。

  现年52岁的张志刚酷爱读书和写作,曾经出版过《老笨悟语》《老笨拙语》两本书。“我很小的时候就喜欢读书。那时是计划经济时代,也是物质匮乏的时代,大家都吃不饱、穿不暖,条件特别艰苦。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我发现只有从书中才能找到一个全新的世界,才能超越生活条件对我的束缚。”在他看来,只有一个喜欢阅读的人,才能够跨越时空,和不同时代的人进行交流,接受更广泛的思想,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

  如今,应怎样引导孩子“钻进”书中?张志刚认为,如果想改变孩子们的读书习惯,在社会大环境既定的条件下,首先应从家庭做起,父母应该减少看电视、上网的时间,并且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形成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这样孩子自然而然地就会爱上阅读。

  他建议大家多读经典作品:“在面对当今这个社会时,年轻人要想真正让自己的心灵安静,那就要多读书、读好书。”

  听书,让名家名作离得更近

  “听书,让我的行车路不再孤独。”小李是太原市一家物流中心的送货员,负责配送整个市区的电器。自2010年进入这一行,小李每天要开着货车穿梭在太原市的大街小巷,没有时间读书、没有时间与朋友沟通。“孤独”是小李最亲近的行车伴侣,渐渐地,他变得沉默寡语,视野越来越窄。突然一天,“听书网”这个新生事物走进了小李的生活,“听书网,为我开启了一扇接触世界的窗。前段时间,莫言获奖,我就将他的作品全部下载,带在车上听,他不愧是大家,小说就是好。现在我的车上就播着他的《檀香刑》。”

  小李告诉记者,现在的听书网有很多,内容很丰富。“它汇集了人物传记、经典小说、励志文学、诗词散文、纪实文学、百家讲坛等几十类书籍,全部是‘有声读物’。听书网站很流行,为读者开启了一个新颖的阅读方式。”

  记者在百度上输入“听书”两字,查出的网站不下30个。“网站免费提供MP3、MP4、PDA、手机、电子书的有声小说下载服务,所有作品都是播音员原声播音。”随意点开一个听书网站,在“注册会员”一栏,“103562”的数字更加显示出听书的流行程度。

  “听书网将有声小说下载,使人们可以充分利用等候、坐车、做饭、吃饭、睡前等时间,而且可以轻松地学到很多有用的知识,还可以增进父母和孩子、老师和学生、同学之间、朋友之间的感情,是大众休闲的一个新方式,也是增长学识的一个有效途径。”山西师范大学编辑出版专业的老师这样评价。

  电子书成“90后”大学生的日常阅读方式

  “90后”大学生是在网络高速发展的环境下长大的,阅读方式和阅读需求呈现新的变化和趋势,他们的成长经历几乎与全球化和信息化如影相随。

  11月8日,记者来到山西大学。“我一般用手机看书,可以随时随地阅读,方便快捷。”一名大四在校生说,上了一天的课,身心疲惫,通过网络了解一些新发生的事件。网络阅读融欣赏性、学习性和娱乐性于一体,对学习任务繁忙和压力较大的学生来说,是一种获取信息的便捷方式,也是排解压力的较好办法。“我通过微博或者博客发一些心情和随笔。每天除了上课、休息,剩下时间都泡在电脑上。”山西大学一名大一新生说,现在信息更新传播得越来越快,要是一天没上网,生活感觉像缺点什么;要是一个礼拜不上网,感觉就像是与社会脱轨了;而且互联网提供免费信息,浏览快捷方便。

  视频、音频、微博、博客、电子书,成为这一代大学生日常阅读与写作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大学生阅读方式的变化即是时代进步和大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的重要体现,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书店读者阅读量大 中年男性热衷购书

  “每天能保证至少两个小时的读书时间,周末的话可能有半天都窝在家里看书。”11月11日,在太原市建设路的新华书店内,读者杜先生正在挑选人物传记类的书籍。

  今年45岁的杜先生是书店的常客,家中的藏书有千余册。“年轻的时候,我喜欢看武侠小说,现在喜欢看一些历史类和社科类的书。”在杜先生眼里,买书要买“好书”,“好书”的价值在于可以一遍又一遍地阅读,每一次都有新的收获。

  每逢周六日,是新华书店接待市民看书、买书的高峰,既有头发花白的老人,也有不到10岁的小孩。由于看书人较多,上下楼梯都会坐着不少读者。“我不常买书,但我常常会借些书看,或者在书店把它看完。”小刘是一名在读大学生,有时间就在书店或者学校的图书馆看书,像他这样看得多、买得少的读者有不少。

  该书店销售经理告诉记者,以前20%的图书种类创造着80%的利润,现在已经变成20%的客户创造着80%的利润。“虽然来书店的男女老少很多,但三四十岁的男性才是最稳定的购书者,他们每月来两三次,每次会买五六本书。”近几年阅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实体书店的影响也比较大,但读者群变化很小,爱看书的人阅读时间和数量依然稳定,只是一些人换了种阅读途径而已。

  谈起“莫言热”能否带动全民阅读热情,该书店销售经理对此并不乐观;“这些天莫言的小说销量不错,但全民的阅读习惯不会一下子改变,我们也希望借着这股热潮能吸引更多的读者,不过这还有待时间的验证。”

  从小抓阅读 莫言是榜样

  11月6日上午,省城新寇庄南街某幼儿园里的孩子正在认真地看书。

  一位名叫李宝栋的幼儿园老师正在与孩子们一边朗读一边做游戏。她说:“孩子们表现得都很好,我们每天有晨读和动画图册阅读,边做游戏边学习新单词,在欢声笑语中学到了知识。”

  小男孩刘然今年5周岁,正在很认真地看动物图册。他的爸爸李亮对记者说:“我家孩子,别看还小,理想很大,以后想当大作家。”随后又说:“莫言的作品大多我都看过,以后孩子大点我也会让他看看。现在就让他养成一个阅读的好习惯。莫言是一位很好的作家,他很善于讲故事,他的作品十分有想象力和幽默感。此次莫言获奖将会进一步把中国文学介绍给世界。”

  从小抓阅读,莫言是榜样。如今,不少家长和幼儿园都在培养孩子们的阅读习惯。孩子们纷纷表示,要当小作家,将来像莫言爷爷一样成为大作家。

  阅读文学作品 可提高自身修养

  针对机关工作人员和私企员工的阅读情况,记者也进行了走访。

  在省文联工作的高女士告诉记者:“我一直对文学比较感兴趣,莫言的书之前看过几本,莫言笔下的农民形象尤其富有时代性。我们单位本身与文学联系紧密,单位图书室有很多书籍,阅读起来很方便。除此之外,每年我还会不定期地去书店选购一些书籍。”高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同事们平时也有一定量的文学阅读。

  太原市某教育培训机构员工夏女士告诉记者,自己以前对莫言一点也不了解,更不知道他有哪些文学作品,得知他获诺贝尔文学奖后,才去买他的书,看完了觉得收藏也不错。夏女士说:“平时我只是通过网上下载的方式,看看与自己工作相关的书籍,文学类书籍几乎不看。因为对我来说,文学类书籍只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夏女士告诉记者,她自从大学毕业后就没有阅读文学作品的习惯了,工作忙、压力大、心态浮躁,根本没心思阅读。夏女士的一位同事则说:“我觉得有些文学作品读起来很乏味,我一般坐公交或者睡觉前用手机看言情、穿越之类的小说,闲暇时翻翻杂志,既方便又快捷。”

  阅读少,在于社会未予“温床”

  11月5日,记者来到山西省图书馆,针对省城市民阅读书籍的情况,进行了解。山西省图书馆向全省3000多万人开放,免费办借阅证,借阅部每月的借阅量大概在一万人次,除去临时借阅、借了不看不还、只办证很少来馆的人群外,每年固定借阅书籍的读者有2万-3万人,看书的人相对较少。

  到图书馆借阅书的人群中,不同年龄段对读书的要求也存在差异。一位老人说,他以前在工厂搞技术,现在退休了,时间多,喜欢看看专业方面的书;在铁路工作的刘先生认为图书馆书籍更新速度慢,很多是旧书;来借书的刘阿姨希望通过媒体引起社会关注,号召人们多读书,少上网;今年刚毕业的学生小吴觉得,人们看书更多的是注重就业指导,或提高自身技能。

  就读书的人普遍不多,阅读量有限的现象,太原师范学院教育系副主任梁栓荣认为,这是社会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如今,全国各高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就业,使得学生对与就业无关的文化学习不感兴趣。“学生们更注重外在的社交活动,而不喜欢读书这种内在的体验活动。”他说。

  不过,现在爱看书的儿童正逐渐增多。省图少儿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的青年家长层次提高了,都挺重视小孩子的阅读。”少儿部平均每天接待1000人次,最多的是星期五、六、日,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5%。她呼吁,应该扩建少儿图书馆,给孩子们提供一个更舒适的环境,让更多的儿童来读书。

  策划人:李尚鸿 执行:本报记者李尚鸿 见习记者王倩

  实习记者王伟婷张欢高芳芳和乐苏鑫波 实习生 武俊杰

【编辑:于晓】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