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袁宏道为官清正廉洁 后事靠亲友借钱当物操办

2012年11月16日 16:23 来源:深圳特区报 参与互动(0)

  国人常以仕途经济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偏爱权势显赫的政治家、军事家,偏爱富甲一方的工商巨子,而袁宏道以文学知名于世,因而生前不显赫,死后也没引人注目的哀荣,故生也寂寞死也寂寞。

  今年国庆长假期间,我娴静地阅读曾纪鑫的新作《晚明风骨·袁宏道传》,内心的波澜一次又一次激荡,并溢出一圈圈的涟漪。读完全书,有两个词语一次又一次地叩击我的心灵,即性灵与风骨。

  文学家也是常人,也食人间烟火,并非神胎仙骨,也没有住在空中楼阁,因而也得面对人世间一切俗务,面对功名富贵的诱惑,面临贫病顿挫的折磨。在诱惑与折磨面前,文人能活得洒脱么?答案是肯定的,就以袁宏道为例吧。

  袁宏道,字中郎,湖北公安县人,中国古代十大散文家之一。他为官清正廉洁,从不妄取他人一钱,死后身边仅有三十两银子,连后事都是靠亲友借钱当物来操办;他惩治奸吏诈胥毫不留情,而又讲究策略;他超然物外,在吴县县令任上及在吏部任职期间,都显露了卓越的才干,精通处世艺术,游刃有余,却无意于仕途经济,多次请辞官职或请长假隐居于山水之间。一介文人,虽体质孱弱,但铁骨铮铮,在袁宏道的身上,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正直、无私、无畏、博爱的一面。

  《晚明风骨·袁宏道传》里的袁宏道又是一个性情中人,正如作者所言,他广交天下名士,极重友情,不视金钱如粪土,但常慷慨解囊接济他人,颇有大丈夫的气度;他总以善意的目光看人、看物,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计较他人过失;他酒量不大,饮时大呼小叫,兴之所至,通宵达旦,但不嗜酒酗酒,而且精于品酒;他遇喜则大欢大笑,遇悲则大恸大哭,毫不掩饰个人的喜怒哀乐;他极爱读书,读到会心之处,哪怕深更半夜,也要大声呼叫而把仆人从梦中惊醒;他茶道高深,善品茶,能准确分辨各种名茶的细微差别;他喜欢游历,纵情山水,常于游历、唱酬之间妙语连珠,令人捧腹大笑;他一生勤勉于著述,但又生就“懒癖”,发起懒来什么事都不想做;他禅学造诣极高,常参禅悟道,不入世,也不出世,更不玩世,而是采取适世而称心的态度来对待人生,因而颇有节制,既无李贽的偏执孤傲,也无徐渭的怪诞狂放,为人既豁达又严谨,既非道貌岸然、迂腐酸朽,又非放浪形骸,狂荡不羁。

  通读《晚明风骨·袁宏道传》,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文人活灵活现地立在我的面前,令我觉得可亲、可爱、可敬、可信。

  袁宏道对中国文学史的最大贡献,在于他所领导的“公安派”不仅开创了一代新的文风,主宰着当时的文坛,对后世包括日本、朝鲜等国在内的亚洲文坛产生深远的影响;他所提倡的“性灵说”,备受陈独秀、胡适、周作人、林语堂、郁达夫、刘半农、钱玄同、刘大杰等人的推崇;他的文学主张及留存下来的三百多万字文学作品,经过四百多年时间的检验与淘洗,已积淀为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可惜,天妒英才,他仅活了四十三岁。袁宏道短暂的人生,在晚明那政治腐朽的晦暗舞台,无疑是让人为之欣喜的一抺亮色。

  国人的世俗眼光,常以仕途经济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偏爱权势显赫的政治家、军事家,偏爱富甲一方的工商巨子。而袁宏道以文学知名于世,因而生前不显赫,死后也没引人注目的哀荣,故生也寂寞死也寂寞。其实,袁宏道颇有从政才能,如果刻意经营官场的话,在仕途上极有可能飞黄腾达,但他对当官从政深恶痛绝,而选择了一条艰难寂寞的从文之路。古来圣贤皆寂寞,古代如此,今也如此。文学是一项天才性的独创事业,袁宏道以其文学成就成为公安县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人物,他生前熟谙生存策略与处世之道,游离于党争、是非之外,死后其坟墓却在“破四旧”的声浪中开棺暴骨,这,不仅是一个中国文人的悲哀,也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晚清风骨·袁宏道传》的作者曾纪鑫生于公安,长于公安,其人其文深深浸淫着袁宏道的性灵与风骨。近二十年来,他潜心钻研袁宏道,搜集了大量资料,并数次深入袁宏道故里、墓地及其他相关之地作田野调查,《晚清风骨·袁宏道传》一书,也就具有资料翔实、评述精当、着墨多彩、妙笔生花等可贵质地。此书的出版,可以慰藉袁宏道先生在天之灵,而书中字里行间所折射出的“性灵”与“风骨”,将温暖、感动一代代读者。

  文人没有风骨,其作品很难立起来。文人过于入世,过于出世,或玩世不恭,或与社会格格不入,那么,其人生要么太俗气,要么迷失于纸醉金迷之中,要么为这个社会所不容。既保持应有的风骨,又做个性情中人,如此人生,是文人最佳的选择。

  唐宝洪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