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韩素音长寿秘诀是不运动 笔下的周恩来近乎完美

2012年11月16日 17:08 来源:今晚报 参与互动(0)
韩素音长寿秘诀是不运动笔下的周恩来近乎完美
韩素音在北京街头品尝美食。
韩素音雕像在瑞士图书村落成。

  2012年11月2日中午,96岁高龄的“文学祖母”、享誉世界文坛的英籍华裔女作家韩素音,在她客居的瑞士洛桑家中无疾而终。8日下午,韩素音追思会和葬礼在洛桑西郊的小教堂和墓园举行。整个仪式低调、简朴、肃穆,与逝者波澜壮阔、颇富传奇色彩的一生形成鲜明对照。

  韩素音走了,然而,20年前她与天津作家的一次会面交谈中,那一头银灰色的齐耳短发、中西合璧的面孔、机敏的头脑和幽默的谈吐,以及她在纵论文学时的精辟见解,却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此后,记者一直关注着她的行踪,她的作品,直到前年,她的一本新版图书封面在网上征询意见时,记者还在她的新浪博客上留言,希望对她进行一次采访。多年未见,记者印象中还是当年那个精力充沛、不服输、不服老的韩素音;记者不知道的是,她已将近十年未回中国,而且由于年龄太大和身体上的原因,已不能握笔写作了。

  韩素音,原名周光瑚,1917年9月12日生于中国河南信阳,父亲是一位早年留学西方的中国工程师,母亲是比利时人。她在中国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成年后分别在燕京大学和布鲁塞尔大学学医。1952年,她根据自己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经历创作的英文小说《瑰宝》在西方引起关注,奠定了她在世界文坛的地位。小说被好莱坞改编成电影《生死恋》,1956年获得三项奥斯卡奖。该书直到半个世纪后才被翻译到中国,使中国读者感受到她文学作品的价值与魅力。

  韩素音多次访问中国,她是毛泽东、周恩来传记的作者。她一生中创作的40余部作品大多取材于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生活,除了她的自传体小说外,还有《周恩来与他的世纪》、《中国,2001年》、《拉萨,开放的城市》等。1996年,她被中国对外友协授予“中国人民友好使者”称号。

  韩素音说:“我的一生将永远在两个相反的方向之间奔跑:离开爱,奔向爱;离开中国,奔向中国。”

  这是她对自己一生的精彩概括。

  爱是生命中的瑰宝

  “爱是多么绚丽,

  就如那枝在早春吐艳的玫瑰。

  爱是真情的奉献,

  也是人生的真谛……”

  这是获得1956年奥斯卡三项大奖的好莱坞电影《生死恋》的主题歌。当女主人公得知爱人马克在前线殉职的消息后,独自一人来到一座小山冈上。山风吹拂着她的长发和裙摆,神情凄楚的她在山冈上徘徊,悲壮的歌声催人泪下。

  《生死恋》中女主人公的原型就是韩素音。

  据韩素音的女儿唐蓉梅回忆,1949年1月,她只有几岁时,母亲带她从英国回香港,在玛丽医院工作,其间结识了英国记者马克。女儿眼中的马克叔叔个子很高,性格谦和,谈吐风趣,还经常带她看电影、买玩具和冰淇淋。母亲与马克叔叔迅速坠入爱河。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马克奉命赴朝采访期间,不幸被炸身亡……这段令韩素音刻骨铭心的爱情促使她拿起手中的笔,写出了她的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瑰宝》。

  在《瑰宝》中,中英文化、不同人种和阶层的生存意识和生活状态、不同制度和信仰,都与他们的爱情奇妙地纠结在一起。《瑰宝》1952年在英国出版后即引起轰动,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由此奠定了韩素音在世界文坛的地位。

  好莱坞影片《生死恋》便是根据韩素音的小说改编的。1956年,《生死恋》获得三项奥斯卡奖,被誉为“中国版的《乱世佳人》”。

  2004年,一位山东大学教师从一大堆花花绿绿的英美畅销书中发现了《瑰宝》,翻阅后立即被感动,随后与相关出版单位联系,买下该书的版权,使中国读者得以了解韩素音那段令人肝肠寸断的爱情传奇。

  笔下的周恩来完美无缺

  1992年春,韩素音第九次来津,会见燕京校友会的老朋友,并为天津联合业余大学慷慨解囊。1992年4月25日上午,韩素音应邀到天津文联大楼,与她的作家朋友们会面交谈。本报记者在场聆听了她的谈话。

  见面会由蒋子龙主持。当作家们要求韩素音谈谈这些年都做了些什么时,韩素音找身旁的吴若增讨了一支香烟,点燃,轻轻吸了一口,便在一片烟雾和笑声中,用半生不熟夹杂着英语的“老外”腔调的普通话侃侃而谈:“我常到中国来。我感觉自己不是个作家,而是医生。我是用医生的眼光来看问题和研究社会,所以观察力还好……”她认为作家有两种,一种向内看,看自己的情感,摸自己的脉搏;另外一种向外看,客观地反映世界,是历史的见证人。她属于后者。

  在韩素音出版的40余部作品中,《周恩来与他的世纪》是她倾注了最大热情和心血完成的一部力作。1987年,韩素音邂逅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遗孀杰奎琳时,杰奎琳请她一定要写写“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周恩来”。而这也正是韩素音的夙愿。从那时起,韩素音便着手调查研究,在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构思酝酿了《周恩来和他的世纪》。

  韩素音与周恩来有过不下十次的交往。从第一次见面起,韩素音便深为周恩来的政治家风度、超人才智和伟大人格力量所倾倒。作为一个历史的记录者,本应客观地、不带任何个人感情色彩地对待研究对象,但在周恩来身上她做不到。她笔下的周恩来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她找不出他的缺点。书中对周恩来的情感处处流露出来。她在瑞士的家中挂着周恩来的照片,每当提到周恩来时她都想哭:“他没有遗产,没有儿女,骨灰撒向祖国的山河土地;但他拥有热爱他的人民,人民的颂词就是他最好的墓志铭。”这部耗时数载用英文写成的书,出版后最先译成中文,为的是让年轻人了解昨天的中国,并为中国诞生了这样一位伟人而自豪。

  预言年轻人将用“计算机语言”

  与倾注全部心血写作《周恩来与他的时代》不同,韩素音写小说则出于一种“好玩”、一种休息。就在她为周恩来作传的同时,还利用工作间隙写了《迷人的城市》、《老虎与蝴蝶》,甚至在乘坐邮轮从法国来中国演讲途中,写出一部侦探小说《躲避的太阳》。

  除了写书,韩素音每年都用六七个月时间,到世界各地考察、演讲、赞助公益事业。她认为,作家不应把文学创作当成自己唯一的职业,还要学点别的本事,因为总有一天你会写不出东西,要有这个思想准备。

  广博的学识、机敏的头脑和不断更新的观念,使站在东西方文化视角上看问题的韩素音,对未来世界的发展具有某种前瞻性。

  “我们面对的是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我是科学家、医生,对科学非常注意,对文学不太注意,也不读很多大文豪的书,因为我怕他们的风格影响我。”她读得最多的是有关科技和经济方面的书籍。她欲了解随着信息革命和电脑的普及,世界将发生怎样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年轻人的深刻影响。

  “你们要小心啊”,她告诫作家们说,“再过十年,年轻人可能与我们没有了共同语言;那时,他们讲的是计算机语言,他们将看不懂莎士比亚和四书五经……”这是20年前韩素音发出的“预言”,当时无论从观念上还是技术层面上,电脑的普及和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今天,当电脑网络已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主要手段、各种新鲜有趣的网络语言层出不穷的时候,想想韩素音的“预言”,就会感到她对时代发展的深刻洞察力和远见卓识。

  中国优秀文学走向世界

  20年前的那个普通上午,韩素音风风火火地走进天津文联大楼。一进会议室,她便脱掉毛衣,从提包中取出纸和笔摊在桌面上——“我想知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作家是怎样生存和创作的?”她一下列出好几道供大家讨论的题目,那阵势不像座谈,倒像她开调查会。她连珠炮似的发问,常常引来哄堂大笑,并使“被采访者”处于一种措手不及的尴尬境地。

  韩素音主张作家观察生活的视角要尽可能广阔。当时正在创作长篇小说《百年海狼》的作家王家斌说,他已经56岁,从小在海边长大,不宜再变换生活视角了。韩素音一听就笑了:“才56岁?我女儿都50多岁了!你走的路是对的,大海是写不尽的,但不要光想自己56岁,有人到七八十岁才出作品,照样可以是好作品!也许现在时机还未到,要看得远一点,中国的优秀文学,终究是要走向世界的。我看的是五十年、一百年以后。因为文学是永恒的!”

  当谷应询问韩素音生命与文学之树常青的“秘诀”时,韩素音的回答既干脆又出人意料:“我从来不吃药,不吃补品,不运动,也不吃甜的东西……”这使记者想起她的一个小花絮:来津参观第43届世乒赛场馆时,陪同人员怕她年纪大了,不小心滑倒,劝她走路慢一点;不料,老太太不但不慢,反而跑了起来。她对陪同人员说:别问我累不累!的确,无论从身体上还是心态上,她都像一个朝气蓬勃、不知疲倦的年轻人!有人说,韩素音一生刚毅倔强,不服输、不服老的性格特征,来自父母的遗传,源于欧亚混血儿天性里的不安分因子,想想是不无道理的。不平凡的人总有不平凡的个性。

  “中国的优秀文学,终究是要走向世界的。”仅仅过了20年,中国作家莫言便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韩素音预见到了。

  (杜仲华)

【编辑:于晓】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