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一次别离》引关注 业内:电影一味求大并非出路

2012年11月22日 17:13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伊朗电影《一次别离》的制作成本仅有30万美金,却收获了金熊、金球、奥斯卡等诸多国际大奖,并再度引发了全世界对伊朗电影的关注。11月13日,这部并非“新鲜”出炉的奥斯卡电影在内地院线正式上映。虽然带着各式国际大奖的桂冠,这部没有高科技大场面,没有超级明星,没有暴力画面和性镜头的《一次别离》,还是让各大影院的老总们有些犯难和担心,这样的电影会不会有观众来看?

  30万美金让谁难堪

  中关村的一家影城,在《一次别离》上映的第一天,根本没有积极性来排映场次,影城经理担心说:“这样没有场面,没有高科技的电影会有观众吗?现在的中国观众对奥斯卡已经没了最初的新鲜劲儿了,这样的电影会不会有观众还是疑问,没有观众看,就不会排片,至于之后几天会不会排,我们要看有没有观众了。”

  戴上世界性“桂冠”来中国上映的电影已经不在少数,但是《一次别离》的上映还是引起中国电影观众激烈的讨论和巨大的反响。伊朗导演法哈蒂运用高超的叙事技巧,将个人层面的亲情伦理与社会层面的阶层差异纵横交织,表现出当代伊朗社会相对富有、西化的中产阶层与教育程度不高、依然严守宗教条规的劳工阶层之间的隔阂与冲突。网上,关注《一次别离》在院线上映的声音非常多,不少网友都热烈地讨论该片,这部娓娓道来,深刻反映现实的影片,让许多中国观众在观看影片后都陷入了思考。一位观众在观影结束后对记者表示,整部电影拍得很让人感动。除了反映真实的日常生活,还能够让观众看到一些人性、现实的东西。“这比起一些动辄几亿元投资的大制作,更让人耳目一新,值得思考。”《一次别离》在中国市场慢网捕大鱼,在同期上映的众多吹嘘大场面大制作的商业片中坚强地露出了头角。

  影迷们的热情关注,慢慢影响到影院的积极性,目前已经有不少影院由原来的观望性排片到积极地多加放映场次,观众由少变多,市场由淡变热。华星影城的负责人说,《一次别离》的人气上升是近期影片中最快的,中国观众特别是一些知识分子型的中青年观众特意来看这部电影的非常多。记者了解,各大影院对《一次别离》都在积极加映场次。

  在当今中国电影动辄耗资上亿,玩高科技大场面上瘾的所谓“大片”市场,和中国电影追求远离现实社会的商业大片气息相比,伊朗的这个既无大场面,又无高科技,投资区区30万美金的“小片”,竟然给追求大片氛围的中国大银幕带来一股清流,非但没有昙花一现般的在银幕上“一日游”,反而脚跟越站越稳。同时伊朗电影也给进退失据的中国电影带来难堪,《一次别离》的发行方有关负责人说,中国电影人是该思考的时候了,是一味追求大片高科技往好莱坞的方向奔,还是像伊朗电影那样独辟蹊径,走出一条自己的特色之路?

  吴宇森检讨败走《赤壁》

  近几年,伊朗电影在国际影坛屡屡扬威,大出风头的《一次别离》,备受赞赏的《小鞋子》、《樱桃的滋味》,今年六月第十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也是伊朗低成本影片《熊》拿下最重要的最佳影片金爵奖,这也是伊朗电影第二次获得上海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爵大奖。伊朗电影两度拿下金爵奖,又轻松拿上了奥斯卡,而这些影片又都是一水的小成本。面对人家这些成绩,中国电影已经不能仅仅简单地从资金和技术方面去找原因了。

  中国电影已经陷入大片“情结”。吴宇森曾经在分析自己的大片《赤壁》失利的原因时,悲痛地说,现在的大片,以为千军万马就是大片,我的《赤壁》也犯同样的毛病,剧本比较薄弱,太多的篇幅放在场面上,故事缺乏一种浓厚的人文精神,这是功力不足。我们为什么到现在都拍不出像《七武士》、《阿拉伯的劳伦斯》那样的大片,我们目前还没有拍大片那种熟练的技术,我们的演员表演还比较夸张,比较公式化,真实的感觉还不够,影片内涵还不够,就算目前我们自产的大片取得了一些票房成绩,也是急功近利,技术上我们怎么都比不上好莱坞,如果不在内涵上下工夫,大片同样也会成隐忧啊。

  大制作好卖钱,就跟风而上,中国电影急功近利的“大片”局面,也给一些小成本,追求内涵的中国自产“小片”,带来了困扰。去年最成功的当属改编自网络小说的电影《失恋33天》,影片用亲切又不失幽默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女孩从遭遇失恋到走出心理阴霾的33天。影片票房最终实现3.5亿元,成为去年票房市场的最大“黑马”,同时也是最卖座的国产小成本电影。但更多的用心有诚意的小成本电影,都在大片的汪洋中无奈的沉没了。电影发行人高军说,像《疯狂的石头》、《失恋33天》刮出来的小成本新风,已经说明电影离开大成本一样可以做得很好。

  每年仅有的几部大片似乎在市场上“轰轰烈烈”了,但是,观众看完就“骂”也成了一股遏制不住的“风气”。“学了个表面丢了内涵,能获得大投资的导演就那么几个人,难道中国观众每年就看这几部大片就满足了?”高军说。“中国电影可以向伊朗、韩国、日本学习,尝试回归现实题材,走小成本的特色路线,只靠大片救不了中国电影。”

  大片卖的其实不是电影

  中国电影市场上,进口大片的“门”已经越来越大,中国电影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受到挤压。给中国电影把脉,有业内人士表示,创新和内涵最重要。一味迷恋于技术和资本,而不会静下来在故事、内容上下工夫,无论大片还是小片都没有出路。

  伊朗小成本电影在世界影坛上的意外成功,不仅使小成本电影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增长,成为全球电影拍摄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让如今的电影人越来越理性地来拍摄电影。这种发展趋势也曾经在第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成为热门话题。

  有观众给小成本电影支招说,贴近生活,走进生活,是小成本电影成功的元素之一。无论是中国的《失恋33天》,还是伊朗的《一次别离》,都是展现现代人的生活状况,似乎里面的事情在你身上都或多或少发生过,特别能打动人。高军说,中国电影一味追大,导演追大,制片方追大,演员追大,观众也追大,大制作、大明星、大场面似乎已经成了票房的保证,其实并不尽然,电影应该更多地偏向中小成本制作,这样才能促进电影产业持续发展。以法国为例,小成本电影遍地开花,成了应对好莱坞大片冲击的有力屏障。

  伊朗电影以小见大,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人情人性,影片细腻、朴实的风格,与好莱坞电影的张扬和感官刺激形成鲜明对比。一位观众这样表达他对国产电影的期待:现在的风气是,好像我们永远卖的不是电影,而是虚假的广告,公关、话题好像比电影本身的质量更重要,什么时候国产电影也能像伊朗电影那样获得世界的尊重,中国电影现在不能没有反思精神了,拍电影的人只是顾着找明星,不是出路了。

  中影集团一位负责人说,我们拍不出好电影,常常赖政府没有电影分级制度,而伊朗是全世界电影审查制度最严格的国家,人家能拍出全世界赞赏的《小鞋子》和《一次别离》,我们为什么现在离国际奖项越来越远了,模仿好莱坞大片不是一个宽广的出路,重要的还是要在生活中、现实中创新,投资大小不是成功的主要因素,一味迷恋大片,丢了内涵和自己的特色,最后只好拱手让给好莱坞了。

  记者陈滨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