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学者探讨文艺理论发展路径:术语多少是我们提的

2012年11月27日 09:04 来源:辽宁日报 参与互动(0)

  170位学者共同为中国文艺理论发展寻找路径

  我们对文艺理论的认识是否有些狭隘?批评术语有多少是我们提出来的?中国的文艺理论能否走向世界?媒介革命怎样影响着文艺理论?

  文学出现了大量重要现象,亟待文艺理论给予总结……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表面热闹非凡,但真正的思考在哪里……文艺理论可能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只是还没有被认识到。

  11月16日至18日,由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主办,沈阳师范大学承办的“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一届年会在沈阳召开。南帆、陈晓明、赵宪章、王宁、王一川等170位中国文艺理论研究与教学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参与研讨。

  进入到21世纪,文学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出现了大量需要关注与研究的重要现象,亟待文艺理论给予总结、评价和阐释,也为文艺理论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当代文艺理论建设,适应文艺实践对理论提出的要求,发挥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在中国文学事业发展中的作用,是新时期以来文艺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

  不过,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目前的发展状况并未能满足时代提出的要求,甚至屡次引发外界激烈的质疑。不管是理论界、批评界内部,还是媒体、公众层面,反思的呼声时有出现。的确,新世纪以来,文艺理论建设和文艺批评实践遭遇茫然和矛盾的尴尬境遇,在传统资源的继承、外来资源的借鉴、立场与价值判断等诸多方面面临着路径选择的困惑。因此,更加有必要开展全面讨论,对最近十年,乃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进行认真细致的梳理和总结。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长、著名文艺理论家南帆认为,新世纪以来,或者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文艺理论、文艺批评出现了很大改变。 “回顾这些改变,有时我觉得变化非常大,内容非常多;有时又觉得变化不大,内容有限。换句话说,我常觉得,表面热闹非凡,但真正的思考又在哪里。现在到了总结和整理的时候了。这次的年会以‘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建设’为主题,就是试图总结文艺理论存在什么问题?有过什么进展?思想和理论的资源是什么?经验和传统又是什么?许多人认为,文艺理论的危机表现为缺乏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文艺理论似乎脱离了文学本身,也脱离了审美。这是一个相当普遍的担忧,值得思考。并且,我们还要认真思考文艺理论的功能,它是否具有更强大的作用?我们对文艺理论的认识是否有些狭隘?它可能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只是还没有被认识到。 ”

  此次研讨活动明确提出了许多契合当下文艺理论、文艺批评发展现状的议题,围绕五个专题展开交流,包括:新世纪以来中国文艺理论建设的主要问题,新时期以来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的进展,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建设的思想、理论资源与特点,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建设与中国文艺经验和传统,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建设与文化生产等。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是教育部主管的全国一级学会,是新时期以来最早也是影响最大的全国性学会之一。陈荒煤担任第一届学会会长,黄药眠、陈白尘、徐中玉任副会长,周扬为名誉会长。学会集中了中国所有从事文艺理论研究与教学的专家、学者,学术年会每两年召开一次,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学者均会出席,因此,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文化意义。承办2012年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年会的沈阳师范大学多年来主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辽宁省文艺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工作,近年的研究重心始终围绕省委宣传部关于提升文艺批评理论与实践水平的重点工作展开,致力于在全国高校文艺理论研究与教学领域创造辽宁文艺理论建设新品牌,形成辽宁文艺思想与理论建设和文艺事业发展、繁荣的大势,实现提高与普及的结合。“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一届年会的举办,是我省文化界的一件大事,不仅为展示我省文艺理论建设与文艺理论队伍的水平提供了契机,还宣传了我省文艺理论建设和文艺事业发展的成果,必将推动辽宁文艺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

  会议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提交了160余篇学术论文,多角度、多层面、多方法对中国文艺理论发展和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建设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很多前瞻性、有价值的见解和观点。在为期三天的研讨过程中,与会专家、学者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和文化自觉,通过主题报告、分会场发言和讨论、文化考察等多种形式充分交流,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中国的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在信息层面已经实现了与世界文学完全同步……但却缺乏核心竞争力,话语权仍然不在中国学者手里……中国文学已经出现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的文艺理论何时走向世界

  2010年以来,本报曾在多篇报道中探讨过当下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的病症,这一话题也是“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建设”学术研讨会上的焦点话题之一。中国的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究竟处于怎样的发展状态,在责备和质疑的同时,应当如何客观理性地认识其现状?研讨期间,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赵慧平系统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概括性地说明了当下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所呈现出的积极的一面和令人忧虑的一面。

  赵慧平认为,目前,中国的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已经获得了古今中外所有的思想、理论资源,在信息的层面已经实现了与世界文学完全同步。而中国的作家、批评家已经能够具备世界性的眼光,各种思想、理论和文学思潮在中国得到传播和实践,不断发生碰撞、冲突和融合,丰富着文学经验和思想理论。中国形成了庞大的理论队伍,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已经不是理想,而是现实。多元共生、多元共存,大家用的方法不一样,理论的观点不一样,视角不一样,但是都在为中国文艺理论建设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然而,新时期以来文艺理论研究和文艺批评的局限也同样明显。赵慧平说:“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五四’以来,中国文论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对外来思想理论的吸收、借鉴,直到今天基本上仍然处在这一阶段,并没有转化到理想中的自成格局的原创局面。概括来说就是,还缺乏核心竞争力,没有形成能够为世界提供新鲜经验的理论体系。第二,文艺理论研究的内部缺乏能够实现融合、创新的学术研究基础,还处于分割、孤立、相对封闭的状态。学者们应当同时掌握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国现当代文艺理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西方古典文艺理论、西方现代文艺理论的资源。第三,现在使用的概念、方法、观点基本都来自国外,而不是中国的文学传统和中国现实的文学经验。文艺批评不是出自对中国文学现实的真切体验,而是用现成的外来术语和观念套用在中国的文学现象上。中国当下的文艺批评术语中有多少是我们自己提出来的?也就是说,文艺批评的话语权仍然不在中国学者手里。第四,目前还没有真正提出来建构什么样的中国新世纪文学思想理论体系。建设什么样的文艺理论?确立什么样的目标?还没有达成共识。 ”诸多局限的存在表现出中国的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缺乏内在的理论依据和符合中国实际的阐释,这是其权威性和影响力日渐减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清华大学教授王宁专门提出了“中国文论如何有效地走向世界”的话题。他认为,中国的文艺理论必须面对世界的审视,而如何走向国际,如何真正置身于世界话语之中,需要理论界加以深入思考。他说:“中国文学已经出现了自己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这无疑对中国的文艺理论外译工作提出了挑战。中国的文艺理论能否走向世界?中国文论能否由自己组织外译?许多人认为这应该是外国学者的任务,我们的任务只是将外国文论译成中文。我认为,中国文论之所以在国际文论界不受重视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其中翻译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为了有效地促使中国文论早日走向世界,应该采取中外合作,以我为主的方针,通过翻译和著述两方面来加速中国文艺理论的国际化。 ”

  中国传统文论面临深刻危机,发生了剧烈变革……古代文论命题依然为当代人所运用,如“尽善尽美”、“知人论世”、“气韵生动”等……当代文论对古代文论命题的接受和运用在不断地强化

  与会学者对“传统文论如何为当代文艺理论建设所用,如何转化为当代的批评话语”等话题也十分关注。

  西南大学教授代迅提出,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中国传统文论面临深刻危机,发生了剧烈变革。他认为,应当改变中国文论“述而不作”、“依经立义”的传统,要吸取西方文论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科学的分析方法,强化文艺理论对于当今现实文艺生活的提问和解答能力,这对提升文艺理论在多元文化语境中的生存竞争能力具有重大的现实针对性。

  江苏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刘疏影在发言时以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例,详细阐明了古代文艺理论中的许多命题仍然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在当代美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他说:“一些古代文艺理论命题经常为当代人所运用,如‘尽善尽美’、‘知人论世’、‘立象尽意’和‘气韵生动’等,在当代文艺理论的阐释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江苏师范大学教授吴建民同样从 “命题”切入,他认为,从上世纪当代文论著作对古代文论命题的零星运用,到新世纪文论家大量运用古代文论命题进行理论阐释,再到以古代文论命题为纲进行理论建构,这一历程表明古代文论命题在不断地向当代文论深入,其重要性越来越为当代文论家所重视,从而导致当代文论对古代文论命题的接受和运用在不断地强化,这些实际上也是古代文论向当代转化的具体体现。

  媒介革命的不断深入发展,使文艺理论产生诸多新变化……网络文艺理论、电影理论、微博生态研究亟待开展……文艺作品的流行缘起甚至比文艺作品本身的价值分析更应该引起重视

  值得注意的是,与会学者对数字媒介兴起给文艺理论建设带来的影响表现出普遍性的关注。

  鲁东大学教授何志钧直言,数字媒介转型深刻影响了当代的审美实践,使审美情境、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模式、审美心理等都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传统的真实美学遭遇到虚拟美学的挑战,被动接受式审美变为了主动随选式审美。

  沈阳师范大学教师刘乃歌认为,数字媒介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将艺术带入数字化生存的时代,并进而衍生出新兴的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日益成为一种具有独立审美价值和时代特征的新的艺术形式,其审美特征主要表现为多媒融合性、交互性、数字化交往等。

  有学者还提出,随着媒介革命的不断深入发展,文艺理论产生诸多新变化,这些变化对文艺理论的影响主要有三方面:首先,文艺作品互动全球化,因此需要发展跨地域的世界性文艺理论;其二,针对以新媒介为载体的文艺作品的研究亟待开发,如网络文艺理论、电影理论、微博生态研究等;其三,各种文艺现象和作品传播研究日显重要,文艺作品的流行缘起甚至比文艺作品本身的价值分析更应该引起重视,如小说推广、电影宣传等都在左右文艺作品的接受情况和流传范围。显而易见,媒介革命给文艺理论带来了扩张和伸展的契机,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本报记者/王 研

【编辑:张中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