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盱眙兄弟挖出"陈璋圆壶" 获奖万元被邻里孤立30年 查看下一页

2012年12月01日 08:57 来源:扬子晚报 参与互动(0)
    这是“陈璋圆壶”见左图,又称重金络青铜壶,藏于南京博物院。壶残高为24厘米,口径12.8厘米,腹径22.2厘米,足径13.8厘米。中国青铜时代泥范铸造工艺技术最完美的产物,堪称国之瑰宝。

  小小的龙虾,悄悄改变了苏北古城盱眙的命运,这已被世人视作奇迹。而其实30年前,在这片淮河之滨的土地上,还曾发生过另一段传奇。1982年的冬天,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陈璋圆壶”在盱眙某条满是淤泥的沟渠中,横空出世。

  今日的《档案穿越》为你呈现的就是有关这个稀世国宝被发现前后的故事。平和无奇的挖宝,惊心动魄的护宝,以及宝物发现者万家三兄弟献宝获奖励后,饱受乡邻排挤、白眼的遭遇。

  挖宝·轻轻松松

  清淤挖沟渠一锹下去挖到个大壶,里面装满金子

  很早之前就听说过“陈璋圆壶出自盱眙”的故事,放在任何时代,这样的故事都足以引发世界级的关注。“关于这件事的档案资料很多。”记者的来意,让盱眙县档案局局长汪玉奎会心一笑。“但最好的档案,现在距离我们5公里,今年69岁。”

  这位“活档案”名叫万以才,记者在盱眙穆店乡马湖村的一户破旧农宅里见到了他。眼前的老人满脸皱纹,对不速而至的客人报以拘谨且憨厚的笑。

  “1982年2月10日。”想来这个日期,早深印在万以才的脑子里,故而在提及往事时才会不加思索脱口而出。那天,任马湖村公路小队队长的他带着同队10多个农民,到几百米开外的田边清理水渠。

  水渠很长,万以才根据总人数,“用铁锹柄当尺子,分成了17块责任工地。”他们的工作很简单,就是把水渠清整去泥使其通畅。“当时有一节渠道里污水烂泥很多,大家都不愿选,刚好有人迟到,活就归他了。”这个迟到的人,正是万以才的三弟万以全。

  万以才的工地和弟弟相邻,他想着赶紧加快速度,好完工后去帮弟弟一把。“突然就听到咔嚓一声,从老三干活的地方传了过来。”旋即,万以全大喊“哥哥,我挖到东西了”。

  被喊声吸引过来的小队队员们都看到,在万以全站着的渠道淤泥中,躺着个黑乎乎的圆形物体,仔细辨认,那竟像某个器具的盖子。“我、三弟还有同队的四弟万以年,一边不让大家动手碰那东西,一边继续挖泥,约莫挖了2尺多深,就看到了那个大壶和里面黄澄澄的金子。”

  万以才没有细说兄弟三人把宝贝从沟渠带回家的经过,但从后面的故事可以想见,那必然也惊心动魄。

  护宝·惊心动魄

  千余乡邻赶来想看宝物,两兄弟持锹拿棍守护

  在万以全的家中,三兄弟和家人围站在“宝贝”跟前,激动着,纠结着。万以才和万以全的妻子建议把里面的金子拿出来称重,然后平均分给三家。而“挖宝”的最大功臣老三家,可以额外得到外面的壶。这个很让人心动的提议,却最终被万家兄弟拒绝。

  达成“献宝”的共识之后,万以才带着两块金子样本直奔乡政府,剩下的“宝贝”被放入一个大箱子。“箱子上了锁,我和老三的家属坐在上面。老三、老四一人拿锹,一人拿棍,站在门后护卫。”

  万以才回忆说,他出门时大概是上午9点。一边走,万以才一边捂着胸口,两块金子用报纸包好贴身藏在那里。“那时挖宝的事情几乎已经传遍了全村,不停有人喊我,说要看看金子长什么样。我往前走,他们就在后面跟着,人越来越多。”

【编辑:罗攀】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