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安徽界首彩陶的前世今生:三代人坚守寂寞事业

2012年12月14日 18:0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界首12月14日电 题:安徽界首彩陶的前世今生

  记者 成展鹏

  民间艺人卢山义毕生从事彩陶制作,他独创的“刀、马、人”三彩刻画艺术,使安徽界首传统的彩陶制作技艺得以继承发扬。生前,朱德、邓小平、李鹏等国家领导人都曾接见过他。2006年,界首彩陶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新网记者14日深入界首市,探寻界首彩陶的前世今生。

  界首彩陶,始于隋唐,盛行明清。彩陶工艺系列有陶瓷“刀马人”、“腰鼓刻花坛”等100多个品种,其制陶工艺吸收了中国剪纸、木版年画的艺术风格,在题材选择和色彩运用上趋于质朴、粗犷与厚重,反映着中国民间艺术崇尚自然、追求和谐的审美趋向。

  在界首彩陶工艺陶瓷厂,记者见到了卢山义的儿子、安徽彩陶工艺美术大师卢华,正在为彩陶拉坯的他,向记者忆起父亲和界首彩陶的一段往事。

  1954年,卢山义组建了陶器生产合作社,1958年改名界首工艺陶瓷厂。1954年,苏联东方艺术博物馆《造型艺术》刊登了卢山义制作的三彩“刀马人”酒坛的照片,在国际上反响很大,东欧地区的一些国家争相收藏其作品,卢山义也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评为全国优秀民间艺人,与紫砂艺人顾景舟等大师齐名。

  据记载,界首田营一带曾集中有卢窑、魏窑、后魏窑、计窑等13个窑口,后称为“十三窑”,主要生产三彩刻花陶、民风陶、建筑陶等,最重要的是界首陶一直保留和继承了祖传的三彩刻画陶瓷工艺,在造型、制坯、设色、配料、上釉,烧制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

  “文革”后期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文化艺术重获新生,界首工艺陶瓷厂在著名工艺美术家韩美林的指导下,研制出硅硼系列彩釉,如乌金釉、金砂釉、孔雀蓝等,代替了原来的铅釉,同时把陶器由低温型转为窑温达1000℃左右的高温型,胎釉结合较前更为紧密,彩釉更加艳美,产品远销东欧、美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界首市委书记刘玉建对中新社记者说,在该市的文化资源中,彩陶以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体现了农民敦厚朴实的性格和大拙大巧的审美意趣,成为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

  目前,在界首从事彩陶的工艺人员仅有二三十人左右,主要是卢家、王家等。卢山义家族的三代人依旧坚守这份“寂寞”的事业。卢华说,以前彩陶制作技艺是不传外姓的,制作彩陶时,不准外姓人观看。如果家族子弟想学习的话,只让他们自己观看制作过程,自己摸索。当制作出来的彩陶有七成相似,证明自己有一定天分后,祖辈才开始给予指点。学成这项技艺,最少也需要三年。

  2007年,界首市的王京胜、卢群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随后,界首彩陶老艺人的心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改变了以前“只传内,不传外”的传统观念。

  但界首彩陶制作工艺复杂、人手少,生产速度非常慢,产品烧制的成功率只有50%左右,给市场化运作带来很大困难。刘玉建说,为解决传承发展中的难题,界首对彩陶老艺人及传承人实行政府津贴和医保体制,建立继承人选定制度,筛选出一批有一定美术功底、又有志于彩陶事业的年轻人,通过彩陶艺术学校或培训班等形式,组织老艺人“以师带徒”,让他们早日掌握这门传统技艺。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