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莫言获奖” 中国文学有多少底气面对世界?

2012年12月29日 14:39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莫言,成为2012文化界当之无愧的年度热词。如果要在这个词的背后加上打底,还应该有这样几个词——“文学”、“中国”还有“世界”。瑞典学院院士马悦然曾说:“中国文学早就是世界文学。”但,中国文学有多少底气面对世界?

  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莫言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但在瑞典人的心目中,自有另一套时间坐标:诺贝尔奖评奖委员会前主席埃斯普马克在上海的时候曾在文学圈内说,从1988年的沈从文(诺奖评委曾公开说过,如果沈从文没有去世,那一年他应该就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到2012年的莫言,间隔了24年,他希望下一次不要等那么久。

  也许,埃斯普马克说的都是客气话,但是他却从另一个视角向我们勾勒了中国当代文学与世界连接的一个图谱。在一些批评家眼里,中国当代文学一直不那么受待见。在一些人看来,莫言获奖纯粹是一个偶然事件,其中包含着各种“阴谋论”。一些熟悉热爱西方文学的评论者批评更为尖锐,“米兰·昆德拉还活着呢!世界作家排名200名也轮不到莫言。”

  批评不仅刺耳,也充斥着偏见。

  认识总要有一个过程。莫言在语言上的问题,比如过于粗糙,太长,马悦然就曾委婉地指出过。莫言在瑞典领奖期间发表的一些言论,尽管在国内很多人看来“寓意深刻”、“百转千回”,但在一些西方人看来则是有“躲闪”之嫌,也引起了一些西方媒体的批评。被国内知识界一些人士称为还不适应在国际场合发言,他的幽默也被刻薄地理解为“农民的狡黠”。

  的确,莫言获奖有着复杂的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当代文学作为一个群体早已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在文学语境下的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不是自莫言始,也不会至莫言终。上世纪80年代初期,西方的汉学家大多数认为中国当时没有什么文学,即便是“文革”结束后一段时期的文学,还是带有浓重的“政治痕迹”。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开放,这一批作家的崛起,西方汉学家开始对中国关注,并且承认中国当代确实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学。莫言、余华、王安忆等一大批中国作家开始在海外被广泛译介。余华的作品《活着》也已被选入瑞典文化部为高中生推荐的100本世界文学读本,除了《西游记》里的一部分,中国当代作家只有余华入选。这一代作家经历了各种西方思潮和现代文学的洗礼,又返回自己的血脉“寻根”,他们正在探寻自己独特的文学创作道路。

  无论对于诺奖还是世界文学,莫言的获奖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莫言获奖决不会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孤立的事件。作家龙应台说,希望莫言的得奖为中国打开一扇门,让全世界的人从此看到中国人内在诚恳的心灵。心灵的色彩总是多过政治,我们希望他们看到的不仅有浓烈的大红色,还有意蕴悠长的留白和优雅温婉的蓝。

  莫言说,“我们通常说中国作家受了西方作家的影响,那我的理想就是经过真正的平等交流后,外国作家影响了我们,我们也影响了外国作家。我希望过了十年、二十年以后,外国的作家说,我的小说是受了中国的莫言或王安忆,或者苏童或者余华的影响。假以时日,这种情况我想是会出现的。”

  中国作家的底气正在慢慢凝聚。

    记者 罗皓菱

【编辑:张中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