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迟开的玫瑰"15年演700场 接地气才能雅俗共赏

2013年01月17日 16:00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好!演得好!”1月12日晚,参加2012年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的大型眉户现代剧《迟开的玫瑰》在北京中国剧院的演出结束后,激动的观众聚集到舞台前,为正在谢幕的主演李梅等人鼓掌叫好。尽管当天遇上北京近一年来最严重的雾霾天,但剧场仍坐得满满当当,观众们的掌声、笑声和泪水不断。

  这是一出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自陕西省戏曲研究院1998年创排该剧以来,15年间,这朵馨香的“玫瑰”开遍了黄土高原的村野山乡,开进了部队厂矿、大学校园,也开到了大江南北的20多个城市,获奖无数,至今已累计演出700余场,仅进京演出就达6次。

  “玫瑰”长久 耐人品味

  “这出戏是文化部的优秀保留剧目,精品中的精品。我应该是第7次看了,但每次看都有新的体会。感觉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演员们的表演也更加到位,可以说是常看常新。”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姚欣走出剧场时,仍难掩激动。“《迟开的玫瑰》每次演我都来,今天又哭了好几次。”已是第6次观剧的中国戏曲学会秘书长万素,红肿着眼睛告诉记者。

  《迟开的玫瑰》讲述了发生在西部某大城市一个深巷小院中的故事。上世纪80年代初,年仅19岁的主人公乔雪梅在考取重点大学后,母亲遇车祸身亡。作为家中长女,她凭着高度的责任感和良知,先后3次牺牲掉再深造和成家立业的机会,为弟弟妹妹的前途和残疾父亲的养老全心奉献,直至36岁才收获迟来的爱情。

  这样一部讲述市井人家平实生活的剧作,缘何能15年常演不衰?

  姚欣表示,剧中提及的古城拆迁、青少年成长、养老等社会问题,至今仍引人深思。“这部剧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时代精神,是因为它挖掘了老百姓自强自立、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和《朝阳沟》、《李双双》这样保留几十年的剧目一样,该剧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精品。在社会飞速发展、文化多元化的当下,能产生《迟开的玫瑰》这样的保留剧目更加难得。”

  “逆向”思维 顺应潮流

  戏剧评论家王蕴明认为,这出戏久演不衰的原因之一是其独特的视角:“在大家都将注意力集中在英模人物、‘王侯将相’身上时,这出戏的目光则是‘向下看’,它表现了小人物的人格价值,讲述了百姓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通俗却又饱含深意,所以好看、耐看。”

  回首创作缘起,该剧编剧、著名剧作家、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陈彦称,自己的构想来源于“逆向”思维。15年前,很多文艺作品热衷于写女强人、白领,似乎只有这样的生活才有价值。他却认为,社会是“宝塔形”的,有塔尖也有底座,正是无数普通人的默默奉献,奠定了坚实的塔基,才有高耸入云的塔尖,但这些人的价值长期不被重视。于是,他开始思考怎样才能把普通人身上最闪光的部分发掘出来,这个到现在仍不过时的剧本,在当时曾被戏剧评论家康式昭评价“具有反潮流的意义”。

  令陈彦欣慰的是,这个在创作之初曾引发争议的作品,十几年来在观众中的反响却越来越好:“在这么多的掌声之中,我们能看到整个社会的精神追求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百态中越来越注重认识人生、认识传统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

  “这部戏这么受老百姓的欢迎,也提醒着我们,剧作家的目光要多向‘下’看,而不要只向‘上’看。接地气,才能与天地同气,这样的作品才能雅俗共赏、老少皆宜、久演不衰。”提及如何才能创作出更多演得下去、留得下来的好戏时,王蕴明如是说。

  寻找市井中的恒常价值

  长久以来,一些获奖剧目领完奖后就“刀枪入库”的现象时有发生,也有个别描摹时代英模的剧目,顺着社会风潮演几十场、上百场就偃旗息鼓,但《迟开的玫瑰》15年来年年都演,且每每演出都是一票难求。

  据陕西《华商报》记者王宝红介绍,《华商报》曾在西安搞过一次《迟开的玫瑰》赠票活动,赠票数量只有100张,打电话索票的却有2000多人。“大部分观众是想花钱看,却苦于买不到票。最后统计显示,至少需要3000多张票,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王宝红至今仍为这部创作于15年前的作品在观众中的热度感到惊讶,时至今日该剧全然没有过时的痕迹。

  “其实这出戏到现在只大改过一次,剧本、服装和舞美基本保持原样,希望大家能够看到当时的生活形态,以及我们最初的一些思考。”在创作之初,陈彦就努力地剥离那些表层的所谓的“时尚”。“比如我并没有用到当时流行的一些词语,即使是需要有一些贴近时代的语言,我也会思考,这个词、这句话在未来,或者换个情境,是不是还能显得生动。”

  陈彦创作过十几部现代戏,其中《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西京故事》等已成为中国现代戏创作中里程碑式的作品。总结多年的创作经验,他表示:“作品要保持长久生命力,一定要寻找一种持守常道的东西,一种恒常的情感和价值。现代戏的创作,更需要这样一种恒常和清醒的态度,才可能对现实生活有更深刻的洞察。” 记者 焦 雯 实习记者 谭 琳 张 妮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