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教材错不起,“重利轻质”要警惕

2013年01月18日 08:38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人教版历史教科书被指曾误用张作霖照片

  教材,我们错不起

  张 贺

  众所周知,准确严谨是教材的生命。但近年来,教材出错的新闻屡见报端,比如: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张作霖照片并非张本人,屈原、祖冲之的衣襟被指穿反,战国时期的孙膑坐上轮椅,荀子坐凳子读纸质书,韩愈的生卒年被搞错、只活了15年……教材之误,也不禁让人担忧其能否胜任传知启智、教化育人的重担。

  根据我国出版物质量管理的有关规定,包括教材在内的图书必须经过“三校一读”才能付印,经过了如此严格的流程,教科书还是留下了这么多“遗憾”,有读者甚至调侃“无错不成书”。把关者出版社为何对疏漏“熟视无睹”,反而让读者和媒体成了“质检员”?

  目前,随着教材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往由一家出版社垄断全国中小学教材市场的局面已被打破,教材的多元化趋势,让各地同类教材之间出现了竞争。竞争的法则从来都是汰劣留良,漏洞百出的教材,显然是不可能站稳市场、赢得读者的。

  市场之手纵然会遴选出经得起考验的教材和出版社,但是目前教材出版所呈现的“重利轻质”的苗头,仍要警惕。

  出版社应认识到,教材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载体,更是培育科学精神的平台。所有不符合科学精神的东西,都不应出现在教材里。

  就拿插图来说,在照相术发明以前,古人的画像除少数帝王之外很少有流传下来的,谁能知道李白、杜甫究竟长什么样呢?既然如此,就应该在教材配图上注明图片来源——是今人合理想象,还是确有历史依据,都应一一说明,做到“无一字无来源,无一句无根据”。只有这样,当学子们捧读着一本本编校精细的教材时才会受到科学精神的熏染,培养起严谨求实的态度。

  对于已经出现的错误,教材出版社不能采取沉默是金的“鸵鸟政策”,应及早澄清或解释,并争取在再版时修改过来。这既体现了对读者和学生负责的态度,也可避免丢失人们对教材的信心。毕竟,在读者心目中,教材是最权威的工具书,不能有“硬伤”。

  曾长期服务中华书局的左舜生在回顾编辑经历时曾说:“一本书经过七次校对才付印……刊物的每篇文章至少也要经过三个人过目。”即使抗战时期,他们对教科书,“检查甚严,抽查发现有不合规格者,即全部退厂复查”。前辈们在艰苦卓绝之下能做到的,我们今天没有理由做不到。

【编辑:张中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