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唐朝文人爱涂鸦 旅馆、寺庙、城墙处处题诗

2013年01月23日 11:22 来源:现代快报 参与互动(0)

森林鹿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友情推荐

[内容简介]

如果有一天,您一睁眼发现自己穿越到了唐朝――不要惊慌,来,拿起这本《唐朝穿越指南》:先过了语言关,学几句中古汉语和唐朝国骂;再混进官府食堂开开小灶,品茶喝酒。记住,像穿越小说中那样大大咧咧走在街上,随手拿出纹银几两是会悲剧的,户口簿暂住证是一个也不能少的。如果您是女士,这本指南能使您掌握长安最潮时尚衣饰,及唐朝婚后斗小三秘笈。如果您有心混入政界,本书也提供唐朝公务员薪资以供参考。

总之,穿越无限好,乐活在唐朝。

当您穿越到唐朝以后,面临的第一大困难是什么呢?

肚子饿?不认路?恐怕不是吧,唐朝的民风还是很淳厚的,找人问个路讨点儿饭吃并不太困难。但问题是,你听得懂人家在说什么吗?

您要是不信,我们就试试。

穿越落地,您发现自己在一个黑森森的四合院里。天上一轮明月,照着院中的假山、花木、三面回廊。南边的照壁前,有一个面貌干瘪、满脸愁容的老头子,正在仰面诵读照壁上的题诗:

“枪真看袜光,泥这地涨香。嘎兜蟒仙袜,得兜思过夯。唉,太巴荒……”

这一声叹息真是绕梁三日,幽幽不绝……哎,您怎么蚊香眼了?听不懂这老儿在说啥?咦,怎么可能呢,他读的可是中国人最熟悉、最亲切,三岁小孩子都能朗朗上口,幼童早教第一篇的那首唐诗啊!咱走近看看,墙上那一笔龙飞凤舞的行书墨字,写的竟然是: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①

给您擦擦眼泪,没事没事,唐朝人的语音是比较坑爹啦,您听不懂也情有可原……您问这老儿说的“太巴荒”是啥意思?呃,他是在叫“太白兄”……

说起来,您觉不觉得这位老人家的长相、穿戴、姿态很眼熟呢?看他这抱膝踞坐,四十五度角仰面望天的愁苦姿态,您的眼前不由得闪出了他肩扛卡宾枪、脚踏自行车、踩滑板、骑扫帚、打篮球、扛水桶、玩电脑、弹吉他的种种英姿……哎呦喂!这不就是最近在网上大红大紫,忙得不可开交的诗圣杜甫嘛!

穿越见到一个历史名人不容易啊!赶紧上去勾搭吧!怎么勾搭呢?当然是口诵人家的作品,上去表白积攒了一千多年的仰慕之情啦。

什么?您说一时想不起来杜甫有啥名作?

提点一下吧,“两个黄鹂鸣翠柳”您总会背吧?――等等,您先别往上冲,就算会背,您这一口纯正二十一世纪普通话,人家老杜也听不懂,没准儿把您当成哪里来的蛮夷呢!本公司提供语音翻译的特别服务,不过要收费的哦……可以先提供一首诗的翻译试用服务,比如这首“两个黄鹂鸣翠柳”,您听好了,上去以后要对子美同志这么念:

“两嘎黄列忙翠柳,一行爸落党蹭滕。香含瑟冷岑秋雪,门爸东挪么里扔。”

看看,杜诗圣果然老脸大悦地起身相迎了吧。下面要说啥呢?――您嫌翻译服务太贵,不乐意买?也成,那您可以装成过来留学的日本新罗学生,只学了“哑巴汉语”,拿来纸笔跟诗圣笔谈吧。

您说您只会写简体字,怕杜甫看不懂?这完全不用担心,要知道我们现在应用的简体汉字,绝大部分并不是生造的,而是从古代的行书草书中选出来的,您哪怕把字写得潦草一点儿呢,只要上下文义通顺,语境清楚明白,老杜同学猜也能猜出这些字是啥。

您需要担心的反而是语法语义问题……比如说这用词吧,最明显的就是对各类名物的称呼不同。假设您给诗圣写个“我爸爸喜欢您”,老杜大概会满头雾水。“喜”“欢”两个字连用,他勉强可以猜出啥意思,“您”字虽然是金元才出现的尊称,但是和“你”字长得这么像,他应该也可以猜对字义,但是“爸爸”……在唐朝绝大多数人都不会这么称呼父亲,当时人一般是叫“阿爷”“耶耶”甚至“哥哥”,“爸”这个字虽然已经出现,但只局限于山坳海沿子的方言才用,于是老杜看这六个字看了半天,最后怒而掀桌――你这是考量老子的生僻字词汇量呢!

以此类推,形容词、副词、介词、代词……各个词类的古今语义都有不同。再说个现在使用频率最高的汉字――“的”。您给诗圣写一句“我喜欢你的诗”,老杜盯着五个字琢磨,“我”“喜”“你”“靶子”“诗”啥意思啊?这小子到底是从哪个爪哇国偷渡来我大唐的?

因为“的”在唐朝只有“射箭靶子”的意思,想想成语“一举中的”,“的”是一个纯粹的名词,而不是现代汉语里的助词。您在唐朝说话,如果习惯性地想用“的”,大部分情况下可以直接省了,把前面的形容词、代词什么的跟后面的名词硬捏在一起,“我喜欢你的诗”写成“我爱君诗”,老杜就能看明白,笑眯眯了。

话又说回来,客人您不觉得奇怪吗,这到底是什么地方,为什么院子里墙上到处都是题诗?白天进来猛一看,以为进了啥啥论坛呢,这一篇篇长长短短的帖子哟……

念头刚转到这里,大概是刚才您跟诗圣的一番折腾,动静不小,院门“吱呀”一声开了,三个男人举着灯烛走进来,先客气地跟杜工部打个招呼,再把灯烛往您脸上照一照,为首的就开腔了:“敢问足下尊姓大名?驿牒何在?”

没错,您正在一座驿站里面。进来的为首这位,是“驿将”或者“驿长”,就是这个驿站的负责人。他正管您要住店证明呢。

住驿站还要证明信吗?那当然!驿站在古代一直是官方,甚至军方机构专门用来接待公务人员的,可不是谁有两个钱都能住进去。唐朝明文规定,只有军务紧急报告、在京诸司须用、诸州急速大事须汇报、国事活动时各州的奉表祝贺、诸道租庸调附送驿务、在外科举人员进京应考、政府要员过往迎送、政府官员因公去世家口还乡照顾等十三种情况下,才能够动用或住宿驿站。

您摸摸身上的口袋,一片纸都没有,显然您进驿站属于非法入侵……没办法,跟诗圣依依惜别,赶紧走吧。

您又问了,公家招待所不让住,我们去哪儿过夜?三更半夜的,难道要露宿不成?这个您别担心,我们不是在荒郊野岭,而是在天下最繁忙的两京(长安和洛阳)驿道上。这条康庄大道,行人众多,几乎每座官府驿站旁边,都有几家私人经营的“逆旅”“客舍”,只要有钱,半夜去砸门,人家也欢迎。

等进了那些私人旅馆您会发现,跟驿站的情形差不多,私旅的院墙上、屋壁上,也到处都题着诗。那些手欠的唐朝文人,就见不得有一块干干净净的空白地方,会作诗的写诗,会写文章的刷文章,实在啥都不会,大笔一挥也要写个“某年月某乡某官某人到此一游”……在两京驿路上,或者天下任何比较繁华、惨遭大群文化人路过的地方,不光是客店被涂鸦了,连寺庙、酒馆、旗亭、城墙、山石……凡是能提笔写字的,大都难逃一劫。

想想也能理解,当时的文人没网络、没论坛、没QQ、没博客,连活字印刷术都没发明,雕版出个书也费死劲了,有啥作品也只好用这种方式来传播。毕竟,与泡青楼教妓女诵诗唱词相比,乱写乱画的成本要低很多嘛……

注释:

①李白名作《静夜思》,在宋元书籍里均为此版本,明清时才逐渐改为国人更熟悉的“床前明月光……举头望明月……”版本。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