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唱片店老板傅雄:从没想过卖盗版 那是亵渎音乐

2013年02月01日 16:17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1月14日,在英国有着92年历史的老牌唱片连锁店巨头HMV由于未能找到资金赞助,已决定申请破产。消息一出,一片唏嘘。1月24日,又传来喜讯:专门帮助企业重组的美国投资集团Hilco已经购买HMV欠下的债务,取得了对HMV的实际控制权。HMV在易主之后将免于破产。不管破产与否,唱片近年来的窘境带来的唱片零售业的崩塌已成为趋势,数字音乐的冲击和创作枯竭,甚至是人们消费观念的变迁,也加速着传统唱片零售业的消散。

  国内多年以来音乐市场非健康的生存链条,也同样在挤压着唱片店的空间,倒闭、关门、改行、销声匿迹,在唱片这个圈子里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总有那么一群人心怀梦想……

  “退休之前不打算做别的了!”

  北京地安门西大街上,有这么一个门脸儿,叫做福声唱片,门脸虽不大,却已历10年光阴。老板王卓辉曾经是个厨子,但是这丝毫不影响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坚持。1992年,王卓辉一个月挣三四百块,却花70元买下了人生中第一张专辑。挣得不多,却爱上音乐,直到2002年,他放下大勺拿起自己心爱的CD,做起了唱片的营生。

  “HMV倒闭对我其实没什么影响,在国外实体唱片着实繁荣了很久,但是在国内,我认为实体唱片从来就没有繁荣过。”老王一张嘴便语出惊人,“想当年西四到新街口豁口有多少唱片店,但是90%卖的都是盗版货。那年月,盗版唱片店比公共厕所都多,但是这不能叫繁荣。”

  开唱片店,不仅仅是为了卖钱,更多的时候老王也是在寻找一种认可。“现在都是回头客,虽然网络很发达,但是对于唱片的需求还是有的,唱片店的纷纷倒闭在我看来更多的是和销售模式的变化有关系,大家更愿意在网络上来消费产品,所以面对昂贵的租金和人工成本,国内许多唱片店就这么倒了。当然,网上非法下载也是原因之一,但并不是主因。”面对同行们纷纷转行,老王有着自己的看法,他在网上开了网店,大概有四成的货品是通过网络来销售的。

  但不得不说,唱片销量的确是在下降,老王说,很多年前,一张唱片卖到30多元已经很贵了,大部分在15元至30元,但这些年唱片的价格一高再高,动辄80元甚至上百元的唱片已经不再是少数。正是因为唱片单价提高了,青年人的消费能力有限,购买方式比较多样,所以来唱片店选购唱片的多数是30岁至40岁的中年人,这部分群体对唱片有一些情结,也可以承受唱片价格的上涨。

  前年,老王把福声唱片的分店开在了艺术气息浓厚的798艺术区,面对当下同行纷纷改行,老王却开了第二家店。他是这么盘算的:“北京798艺术区有一些很新潮的事物,大家聚集在这里,年轻人也喜欢过来转,在这里开店能更方便地掌握大家对音乐产品的反馈,更好地把握市场。”

  “尖儿货”(北京话指“好东西”)还是有很大的需求,像卡带和黑胶唱片退出主流市场很久了,但是它们依然在收藏界有着很大的升值空间,所以这部分商品也成了今后经营的一个方向,但老王认为,这也只是扩展销售的一部分,毕竟还是小众化,但是既然消费者有需求,老王也乐意为这部分人服务。

  老王说做唱片店和街边开超市完全不一样,不是你上货大家来选择,对产品的把握和内容格调的控制是逐渐形成自己风格的一个关键。自己对于音乐必须喜欢,光为了挣钱,肯定是做不好的。

  老王很乐观,他认为未来的实体销售前景还是可观的,随着人们版权意识的提高,网站免费下载也将成为历史,实体唱片行业的销售仍将以其应有的方式发展。“既然是我喜欢的东西,就一定要做好。我在退休之前不打算做别的了,这是我的一个梦想,我会努力完成。”老王说。

  “唱片行业不会恢复到曾经的虚假繁荣,但是随着音乐人水平的提高、受众欣赏能力的增长,实体唱片店在文化发展过程中还是可以起到它的作用的,尤其是像北京这样文化气息浓厚的城市,有特色的唱片店没准也会为北京特色的文化添彩。”

  老王不仅思考自己店铺未来的发展,他还觉得中国的原创音乐水平也需要继续提高。与主流相比,独立音乐可能不会以销量取胜,也没有体面的唱片庆功会,更多时候更像是一种证明,或是一种自我盘点,抑或是一种自我认可。有时他们会花更多的时间来做一张专辑,没有市场的考虑,可以不顾及时间和场合地去做一些纯粹的音乐。福声唱片这样的地方就给了独立音乐一个平台,不仅仅是流通方面的意义,重要的是一种坚持。只有不断地推广好作品、推出有风格的歌手和有特点的声音,唱片行业才能良性发展,唱片才会有好的销售,如果倒退回曾经的状态,那么唱片店的存在将毫无文化意义。

  “会调整,但绝不关门!”

  2004年,展旭在后海的小胡同里开了一家名为“摇篮”的工作室,店铺不大,却处处充满了他个人的痕迹,这是展旭的工作室,也是他个人作品展示的基地。

  “那会儿有很多设计圈摄影圈LOMO一族经常过来玩,LOMOCHINA网站那些朋友每周来此聚会,一来就是一大帮人,把胡同占得满满的,很自由、很热闹,有点回归到小时候的感觉。他们有时觉着店里放的音乐好听,就会跟我买一张,渐渐地摇篮被认成唱片店了。”而展旭也安于这个状态,这也是对他本人设计的一个鼓励。

  “音乐和设计分不开,一些唱片的封面设计创意对我的设计有非常大的帮助,我会有意识地把自己的设计风格融进去,比如卡片、海报、纪念唱片,我觉得好的音乐跟设计是分不开的。”展旭时刻不忘自己对设计的体会。

  多年来访客中不乏何勇、丁武这样的老资格音乐人,同时也有像刺猬乐队、钟立风这样近些年来的独立歌者。当然,像何晴、周迅这些大龄文艺女青年也成为摇篮的常客。

  起初,店铺销售并不乐观,但是展旭愣是靠着自己设计的本事扛下来,做些书法作品,设计一些专辑的封面,灌制一些有自己风格的音乐作品,帮朋友做一些设计的策划案,维持这个小店的运营。可如今随着盗版市场、非法下载越来越猖獗,生意可谓是滑落到最低谷。面对这样的情况,展旭有些无奈:“这我没有办法挽救,但是做了10年了,音乐已经和生活融为一体,现在更多地把重心转向独立原创音乐推广的环节上了。”

  “我会调整,但绝不会关门。”展旭很坚决,“唱片店未来是不容乐观的,但是我觉得实体唱片肯定会存在的,因为还有许许多多的真正热爱音乐的人。未来的经营模式是独立音乐与设计产品相融合,更多的个性色彩,至于赚多赚少,已经不是重点了。”

  “从没想过卖盗版, 那是亵渎音乐!”

  与福声或是摇篮比,蓝线唱片店的命运更加曲折,开店20年来,先后6次搬家,老板傅雄从东四到地安门,从地安门到新街口,再到西四、鼓楼,直到今天在北太平庄落脚,这个曾经叫“东四花店唱片店”的小铺子,终于算是扎下了根。

  最早在东四的一家花店,傅雄租下了半间屋子,靠自己打的木头架子开了张。当初生意可以用火爆来形容,如今一月的销售量,也许就是当初一周数量的一半。

  当初,为了找到一些国际化的产品,傅雄觉得香港唱片主要偏英式摇滚,和内地歌迷的口味有偏差,于是决定直接联系国外的独立音乐厂牌。在那个互联网不发达的年代,他硬是凭着蹩脚的英语,通过电话、传真,与国外唱片公司建立了联系。 但是这些年,新型的音乐消费模式使得唱片成为即将被淘汰的产品,一个播放器甚至可以容纳几千首歌,对于传统唱片零售行业带来的打击是致命的。“假如曾经一个歌手出一张专辑能卖出1000张,如今卖掉200张就算是很不错了,有的专辑销售量都不过20张,这种变化远不是下滑那么简单,应该说是‘坠机’。那你说这行还能干么?”回想起当年乐迷们排队买唱片的火爆景象,傅雄唏嘘不已。

  当年大家做唱片,不少人卖盗版发了家,傅雄说自己从来没想过卖盗版,因为那是对音乐的亵渎,音乐这个行业应该得到更多的尊重和支持。

  接下去应该怎么干?傅雄认为,专业化是一条光明的道路,随着消费模式的变迁、分众模式的凸显,作为唱片店,就要做到比歌迷还专业,类别清晰,并且做到货源更新速度快、覆盖面积广。同时在一些领域,如金属、摇滚、民谣这些独特风格下再加以细分,这是买方市场所导致的必要调整。

  很多消费者当年看上了一张专辑,却囊中羞涩,来到店里寻找儿时的回忆。作为唱片店,也有义务帮助他们。很多消费者和傅雄成了朋友,由于开了12年的唱片行,傅雄因此认识了几乎所有北京摇滚音乐人及乐评人。

  现在,蓝线每周仍会固定更新货品,据说这些都是傅雄亲自挑选然后邮寄而来的正版唱片。虽然价格相对不菲,对忠实粉丝而言,蓝线也是购得称心唱片的首选地。圈子里流传,每周六是傅雄上货的日子,也是大家去淘碟的日子。

  唱片店一番采访下来,在雾霾的冬日里,没有唱片经营者的大吐苦水,感受到的是满满的正能量。唱片店老板们苦涩的笑容背后是他们坚定的梦想和可贵的坚守,正是缘于这份坚守,人们和音乐从未走远。记者 胡克非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