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南京通志馆抗战后曾抢救出大批珍贵文献

2013年02月07日 14:24 来源: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百废待兴,举国大力倡导民族复兴。此时成立的南京通志馆的专家学者们,为抢救和整理本土乡邦文献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6年11月,南京通志馆在夫子庙泮宫155号一栋小楼正式成立,此楼也由“青云楼”更名为“征献楼”。该馆的工作人员大多为专家学者、乡贤耆宿,对本土历史人文颇有研究。其中馆长卢前堪称才子,知识渊博,在当时文坛十分活跃。现代词学研究大家唐圭璋那时也是馆中职员。

  通志馆从1946年12月初开始公开接受社会各界所藏“惠贤所著书稿及遗像等”,还接受“有关抗战期间之死难市民、忠烈事迹”,“无论开具简略或前往该馆口述者”,都受到欢迎。此外,馆员们还深入社会不同阶层探访,奔波于市内各个角落寻觅线索。

  工夫不负有心人,该馆收集到不少珍贵的文献史料。如现代耆宿夏仁虎的《岁华忆语》,当时就属于尚未曾公开刊行的著述。副馆长伍崇学提供的其祖父伍承钦所撰《燹余杂咏》,则是记录晚清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天国兵事的稀见回族史料。

  1947年1月,该馆出版的《南京文献》正式创刊,相继整理出版了67种金陵乡邦文献。其中收录年代最早的文献是元代张铉的《至正金陵新志》,另有明代《金陵古今图考》、《洪武京城图志》、《正德江宁县志》、《万历上元县志》、《牛首山志》、《栖霞小志》、《献花岩志》,以及近现代的《凤麓小志》、《东城志略》、《秦淮志》、《南京气候志》等地方志书。

  其中,反映南京地产、饮食特色的《冶城蔬谱》、《续冶城蔬谱》和《白门食谱》等,较为详细地记录了南京本土的蔬果物产和饮食风俗状况;陶秀夫的《倭寇祸京始末纪》、陆咏黄的《丁丑劫后里门闻见录》、蒋公毂的《陷京三月回忆录》,都是不可多得的反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真实史料。

  《南京文献》所收本土文人墨客的诗文著述、年谱日记等,题材内容也不拘一格:既有蒋师辙的《青溪诗话》、端木埰的《粉槃录》、卢前的《冶城话旧》、李敬的《竹镇杂记》,又有张汝南的《江南好辞》、张通之的《金陵四十八景题咏》、仇埰的《金陵词钞续编》、王伯沆的《冬饮庐诗稿》、陈诒绂的《续金陵文钞(一)》,还有高德泰的《高子安遗稿》、顾云的《盋山谈艺录》、刘源深的《醉侯诗钞》、程先甲的《千一斋脞录》等。

  此外,该馆还编辑刊印“征献楼金陵秘笈丛书”等文史资料,如1948年刻印的明末文人吴应箕《留都见闻录》等。其编辑出版的《南京》一书,则比较系统地概述了本土地理形胜、城市介绍等方面内容。

  1948年南京市文献委员会正式成立,通志馆随后归其管理,卢前因此还兼任该委员会的主任一职。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原南京通志馆机构便不复存在了。

  □周安庆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