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409部古籍入选首批陕西珍贵古籍名录

2013年03月12日 13:43 来源:西安晚报 参与互动(0)

这是467年前印制的李白诗集

由于年代久远,一些古籍已经破损。

专家在一本古籍里发现古人用的“书签”

明朝的古籍(左)保存状态优于清朝(右)

在西安碑林博物馆,近5万册古籍被精心保存。

  昨日记者获悉,省政府网站公示了首批《陕西省珍贵古籍名录》的入选书目,409部古籍上榜。公示期从3月6日至3月25日。

  从2011年10月开始《陕西省珍贵古籍名录》申报工作正式启动,截至2011年年底我省29家古籍存藏单位申报了1092部古籍。经省古籍保护中心初审、专家组复审以及省古籍保护专家委员会表决,共有409部古籍入选第一批《陕西省珍贵古籍名录》。

  这些古籍版本朝代涉及唐、宋、元、明等,尤其以明刻本较多。如明代的《史记一百三十卷》有不同时期和地域的刻本,目录中就有明代南京国子监刻本、明代秦藩重修本等。据悉,这409部古籍分别存藏于西北大学图书馆、西安博物院、西安碑林博物馆、陕西省图书馆、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北政法大学图书馆等22家单位。

  记者探秘西安碑林博物馆古籍库

  树叶当书签 这个可以用

  窗户上装门 这个必须有

  本报讯 这些进入公示阶段的珍贵古籍现在是什么摸样?它们保护状况如何?昨日,记者来到西安碑林博物馆,见到了几种列入名录中的古籍。

  揭秘1

  古籍中为啥藏片褐色树叶?

  古人读书时用的书签

  昨日记者来到西安碑林博物馆线装古籍库,林立高耸一排排“保险柜”,一股樟木味道袭来。原来为防虫蛀,每个铁柜子里都铺了樟木板。据悉,在我省首批公示的古籍名录中,西安碑林博物馆有16部古籍入选。

  戴上手套,翻开列入公示名录的《滹南遗老王先生文集四十五卷诗一卷》,这是金朝大文人王若虚的著作。虽然这是清朝的版本,但它是难得一见的手抄本。

  薄薄的纸张微微泛黄,透露出历史的气息。毛笔字工整飘逸,每页的右下角标注“艺海楼”三字。古籍库的保管员刘宁告诉记者,这三个字就是当时出书的“出版社”。据悉,这卷古籍具有重要的历史资料价值和版本价值,并已在2010年入选了《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另一入选名录的古籍和诗仙有关,《分类补注李太白诗二十五卷》是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的刻本。翻开一页看到了“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熟悉字句。

  最意外的是翻看过程中居然发现了一片褐色像叶子的“书签”,随后翻了8卷找到了5片。仔细一看,树叶纹路清晰,颜色为褐色。“这应该是古人读书时用的书签,哪个朝代读书人留下的真不好说。”刘宁认为,这卷古籍已有500多岁,流传各代,所以书签年代不好测定。

  揭秘2

  明朝古籍状态为何优于清朝?

  纸质好 易保存

  两卷并列存放的古籍,一卷白中泛黄,一卷已成黑褐色。“这本黑褐色的书是清代康熙年间,纸张仍白的是明嘉靖年间”,刘宁告诉记者,古籍并非时代越近保存越好,而是要取决于纸的材质。

  明代使用白棉纸或黄棉纸,纤维长,纸质好,所以保存状态好。从清代开始,竹纸便盛行起来,竹纤维脆弱易损,不易保存。“到了民国时期开始大量使用机制纸。”这种纸添加了其他材料,酸性大,所以更不好保存。

  “保存不好的书轻易都不能翻开,稍微不注意就会像木屑一样往下掉。”刘宁小心翼翼的拿着那本康熙年间的书。记者获悉,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书籍流传范围越发扩大,这些不同时代的古籍其实也是一部中国印刷术的微缩史。

  揭秘3

  每扇窗户为啥都有“防光门” ?

  古籍也要防晒通风

  不对外开放的古籍库,有什么特殊的装备保护脆弱的古籍?

  除了防虫蛀用的樟木板,和必须戴上的手套。保险柜一般的书架也别有洞天。“这叫密集柜”,刘宁转动着手柄,打开了两扇严丝合缝的柜子,关上的时候柜子间的密封条紧密粘合,“这样能够防灰尘。”

  古籍库里每扇窗户都有特制防光用的木门。“这种木质的防光门是安在窗户上的,在库里需要通风时打开,之后便关上,起到遮光的作用。”刘宁说。

  万一这座“宝库”着火了怎么办?刘宁告诉记者,用水或干粉灭火器灭火会对古籍造成伤害,所以库里是气体灭火器。它的主要含量是七氟丙烷。“气体灭火,吸收掉空气中的氧气,让火苗自然熄灭。”

  记者获悉,目前碑林博物馆馆藏4000多种,近5万册古籍。去年所有古籍入了新建的古籍库,今年将建古籍修复室,对这些古籍进行修复。

  本组文/记者 陈黎 实习生 朱清 图/记者张宇明

【编辑:鲍文玉】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