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卢作孚毕生主张节俭 要求用便饭招待并取缔烟酒

2013年04月11日 14:31 来源:人民政协报 参与互动(0)

  小学时光

  祖父卢作孚生于1893年4月14日,小时候很喜欢读书,但五岁时曾患病,结果服药过度而导致声带致哑,持续了两年左右。他的母亲为此而焦急万分,竭尽心力、财力为他治病。他的大哥正上私塾,下学了教祖父识字、写字,还千方百计逗他欢喜,让祖父基本上掌握了同龄儿童所能学到的东西。祖父也常常跑去私塾,趴在窗户上听小伙伴们读书。

  有一天傍晚,已是七岁的祖父拿着一篮子钱纸、祓纸,到家院附近老堤上去烧。受到烧纸烟熏,他呛咳起来。这一呛竟给他带来好运,他一下子叫出声来。他试了再试,旁边的人也听见了,才相信是真的。从此生活正常了,不久随大哥去北门外李家私塾开始了正规学习生涯,一年后,祖父考入合川县城里的瑞山小学。除国文、数学外,祖父对自然史地等课程都同样喜欢。求知欲驱使他迷恋阅读。每天凌晨即起,到合川县城北门等待天亮开门时,祖父总是借着煤气路灯的微弱灯光看书。当时合川县有一位著名知识分子名叫张森楷,偶尔到瑞山小学高级班讲课。他发现祖父学习勤奋,便自愿额外为他做课外辅导。祖父的古文造诣,全是张先生打下的基础。

  后来祖父向子女们谈到这段经历时,告诉他们说,数学要多做题,语文要多背。他认为多背书也有助于理解,一味反对背诵是不对的。关于数学,他还常说,做事也要像做数学题,困难的事就是数学的“难题”。“正像做数学难题那样去解决困难,办法很多,主要是理出头绪,排列组合,抓住要点,各个击破。”1917年,时年24岁的祖父回合川执教县中国文时,张先生对弟子甚为满意,还邀请他参加编写县志,并曾提出要祖父替自己“写墓志铭”。

  两次报考清华大学1912年初夏时节,时年19岁的祖父在辞去川东夔关监督的任命后不久,受几位留学生朋友的鼓励,在成都报考了北京的清华大学。当时清华招生分为两个等级,甲等入学后只需再学半年强化英语即可去美国留学,乙等则需先在北京学完大学四年本科课程才能去美国。

  因经济条件关系,祖父只能报考甲等。但等到发榜,中文、数学、中外史地虽然均获高分,英语却没及格,结果名落孙山。究其原因,祖父学习英语的目的原来为了学习高等数学和微积分,因为这些教科书当时只有英文课本,且在留学生朋友指导下自学的,因此没有达到文科的要求。

  虽然如此,祖父仍继续积极坚持自学,积极准备。不久他得知清华将在北京再举行一次招生考试的消息后,立即有了去北京参加考试的想法。根据留学生朋友的意见,这次他决定改考乙等,即念大学本科,在一年级时争取最好成绩以便获得二至四年级的奖学金。祖父做好打算后,迅速赶到重庆,打听渝汉间大致的船期,然后赶回家向父母禀报并筹措去京费用。按照祖父的估算,连路费、大学一年级学费及食宿费加在一起,大约300元左右,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字。祖父得到母亲和长兄的支持——母亲拿出积蓄150元,但仍然不足。祖父又赶往亲戚家“贷款”,终于凑到了剩下的150元。

  凑足旅费的祖父连夜赶往重庆盐码头,上岸后火速赶到朝天门,但遗憾的是,到达目的地后得知:“蜀通”轮已于当天早上离渝东下。

  那时由重庆去北京都是先乘船到汉口,再换乘京汉铁路的火车。可是下游船航班不多,通常都要等几天甚至十几天才有一班。这艘“蜀通”轮已开出,祖父就无法在清华大学第二次招生前赶到北京了,从此他便失去了进大学深造的机会。两度失望对祖父打击不小,他在重庆游荡了好几天,最后做出了再去成都,同几位志同道合的革命党人朋友一起探讨下一步的计划。

  但这次经历对于祖父的启发也十分大,后来祖父总结了以下几条:第一,凡事要“决立即行”,在保证信用和有利造福乡里的信心下,不应迟疑和顾虑太多;第二,求学不能搞突飞猛进型的“一步到位”;第三,交通不便是人民生活和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大障碍。对于第二条,他在以后经常用作教育子女,第三条则成为他后来发展航运事业的契机。

  对于教育的几点理解

  祖父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上,对于教育问题,也提出了很多独特的见解。祖父经常以自己的好经验教育孩子们,例如数学要多做习题;语文(中、英文)要多朗读、多背诵;课前要预习,课堂上做笔记或划红线、加眉批,课后即时复习等。读好的历史小说有助于学好历史和古典、现代文学。

  祖父毕生主张节俭,自己更是严格执行。四川省政当局整顿机关作风期间,祖父提出“取缔宴会”,“以便饭招待客人”,同时招待要“取缔饮酒、吸烟”。林森、刘湘来视察,祖父也是按规定用一碗南瓜焖饭、一碟咸豇豆炒碎肉末加一碗豆花招待。虽然主张节约,但祖父认为只要为了学习和健康,用钱就不应该省。他对自己子女的学校教育,一直主张应上“比较重视全面发展的好学校”。他将长子和二子送入中央大学,把长女、次女送入金陵大学,把三子送入重庆大学深造。但祖父也重视专长的发展,用他的话说,搞企业管理必须先掌握技术,上大学选专业应该选技术专业。比如祖父看到长子喜欢航运事业,就建议他选学机械并偏重内燃机,又送他到美国、加拿大实习,并让他在香港参加船队营运工作三年,以便积累实际经验。看到长女喜爱园艺,在金陵大学毕业后,祖父就送她去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研究生院继续学习研究园艺,直到获取农学硕士学位。

  在学习方面,对于家人和公司员工,祖父自己也是以身作则。大概因为吃过“亏”,为了掌握国外的最新信息和科技知识,他特别注重学习英语。他经常请旅居重庆的外国朋友教他英语。抗战开始后,虽然工作更忙,祖父依然坚持学习英语。通过一段时间的循序渐进,祖父基本掌握了听和读的能力,美国的《生活》杂志、《时代》周刊、《纽约时报》、美国和苏联大使馆的新闻简报英文版等,凡是当时能够到手的英文报刊他都看。在读英文时,祖父不是逢新词就查字典,而是先上下文结合判解,实在不行才查字典。因为他认为这样印象深刻,单词容易记牢,而且可以加快阅读速度。到抗日战争胜利不久,他的词汇量已经十分可观,可以听罗斯福演讲的留声片、阅读丘吉尔和艾森豪威尔的回忆录了。

  祖父希望其子女多接触社会。祖父经常讲从社会上听来的趣闻小品、从友人处听到的轶事给孩子们听,讲完又同子女一起大笑。同时他也注意培养子女对社会的观察力,常让子女将从学校或老师处听来的消息讲给他。祖父认为,旅行能给人带来“收获”,还能培养孩子们的见识和胆识以及应变的能力,因此他鼓励子女利用寒暑假期出外旅行。比如一次上海中学放寒假,祖父鼓励长子卢国维(我的父亲)旅行,还提供了南北两条线路让长子自己选。当时北平局势紧张,卢国维选择了南线,即从上海经杭州、南昌、九江、南京回上海。在途经南京时,卢国维见到了祖父的老友、《新民报》创办人陈铭德先生,陈铭德先生听说卢国维在一个人旅行,非常高兴,当即向卢国维约写一篇旅游见闻稿。卢国维投稿一周后,陈铭德先生将刊载卢国维游记的报纸寄给了他,并在信上夸他写得好,还说盼望以后继续投稿。

卢晓蓉;严家炎;贾晓明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