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退休老人临写《甲骨文字帖》 一年用墨20多斤

2013年04月12日 13:58 来源:天府早报 参与互动(0)

1960年

  开始练毛笔字,写的最多的是小篆和隶书

  2008年

  逛成都文物市场时,一本沾满灰尘的《甲骨文字帖》吸引了他的眼球,自此苦练甲骨文书法

  2012年9月

  得知中国文字博物馆征稿后,他寄出临帖在6尺长宣纸上的《甲骨文歌》

  2012年12月

  收到中国文字博物馆寄出的收藏证书

  5年前,成都市政协退休老人李教文偶然接触到甲骨文字帖,72岁的他被其中的精妙所吸引,自己买书摸索、临帖。去年12月,他的作品被中国文字博物馆收藏。

  “甲骨文是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瑰宝,魅力无穷。”昨日,李教文接受天府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爱好书法50余年,书写的甲骨文能被博物馆收藏,深感自豪。

  逛文物市场淘到《甲骨文字帖》

  李教文近距离接触甲骨文是在2008年。一天,爱好书法收藏的李教文闲逛成都送仙桥文物市场时,一本沾满灰尘的《甲骨文字帖》吸引了他的眼球。“那是1960年由著名书法家、川大教授何崝写的书法作品,”时隔5年,李教文依然记忆犹新。

  李教文翻开书,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甲骨文字歌》:“洹水东流平无波,有时水涨齿岸过……”全文以诗歌形式,对几千年来的甲骨文历史娓娓道来。“我非常感兴趣,因为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

  现在,那本书摆在李教文书房显眼处,每隔两三页就可以看到他的批注和勾画——他在每页都注明当页甲骨文字数,遇上不错的段落用红笔勾画出来,方便单独临帖。李教文从1960年就开始练毛笔字,50余年的书法基础,让他写起甲骨文来可以触类旁通,“写甲骨文我还是按照此前的经验,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每天都要练习 有时1年用墨20多斤

  《甲骨文字歌》为李教文打开了甲骨文的大门,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李教文几乎每天都要练习甲骨文,少则1小时,多则3小时。在高峰期,1年会用上20多斤墨汁。有时写得太多,李教文就抱上自己的甲骨文书法,到送仙桥古玩市场挨个摊位相送。

  为了自学甲骨文,李教文买了很多甲骨文字帖和书籍。甲骨文也有让他困惑的时候,一个“夏”字,书法大家们的写法笔划明显不一样,此时他会自己根据习惯操作。“一般书法作品在临帖四五年后,就要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理解,”这也反映在李教文的甲骨文作品中,他在“泉”字下加了两点作为水,“泉水叮咚响嘛。但这种创新不是胡乱编造,要符合甲骨文演化规则。”

  一年除夕夜,上床后的李教文久久无法入睡,凌晨两点半,他索性起身走进书房,拿起毛笔,写了1小时的《甲骨文字歌》,“之后再回去睡,一下子就睡着了。”

  临帖70多遍 寄出《甲骨文歌》

  李教文有订阅书法书报的习惯,“以前是《书法杂志》,现在变成了《书法报》。”去年9月,在《书法报》看到中国文字博物馆在征稿后,兴奋的李教文决定投稿。“中国文字博物馆在河南安阳,那里是甲骨文的故乡!”

  李教文最终寄出的,是自己临帖在6尺长宣纸上的《甲骨文歌》,此作品由著名书法家徐步云作词,由浙江书法家徐自学手写甲骨文,是反映甲骨文历史的诗歌类题材。“中华文字源头远,结绳八卦叹微茫。夏禹岣嵝尽物象,陶符刻亦难详……”171个字,24句诗,李教文已经临帖70多遍。去年12月,中国文字博物馆的收藏证书寄到了李教文家中。

  幕后>>>

  很多获奖证书他随意放在纸箱里

  作品被收藏后,李教文很淡定:“甲骨文博大精深,还有很多值得我去探索。”

  李教文喜爱书法艺术50余年,在接触甲骨文之前,写的更多的是小篆和隶书,内容一般是名言警句、唐诗宋词等,并获得很多奖项,其中不乏日本、菲律宾等国家寄来的获奖证书。这些证书,都被他随意放在书房角落的纸箱里。

  天府早报实习记者

  颜雪摄影报道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