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伏尔泰曾写《中国孤儿》 对儒家情有独钟

2013年04月14日 14:24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伏尔泰与“赵氏孤儿”

  沈大力

  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近期热播的电视剧《赵氏孤儿案》,让我不禁想起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伏尔泰笔下的《中国孤儿》。

  伏尔泰写的剧作《中国孤儿》,于1755年在巴黎法兰西大剧院首演。该剧根据中国元朝戏剧家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改编。关于伏尔泰为何选择一个中国故事,他在给黎胥留公爵的一封信里说:“日前读到马若瑟神父翻译的中国悲剧《赵氏孤儿》,心生依之写一部悲剧的念头。马神父的翻译刊载在杜赫德神父为大众编的一本杂志上。中文原剧创作于14世纪的成吉思汗年代,旨在表明胜利的鞑靼征服者无法改变被征服民族的风习,转而依中国的一切法律行事,保护这个国家的所有艺术。《赵氏孤儿》这部剧作超越了我们现时的全部努力。”伏尔泰还肯定:“《赵氏孤儿》是一座丰碑,比关于中华大帝国的任何记载都更能让人理会‘中国精神’。”

  伏尔泰毕生信仰一种臻于完善的文明,因而趋近中国意识形态,对儒家情有独钟。在他的哲理小说《查狄格》第十二章里,他描写一个来自“康巴鲁”,即北京,特别突出“理与天”的中国人,说他是一次众精英聚会中“最具理性的时贤”。所以,在创作《中国孤儿》时,他歌颂了“中国精神”。

  伏尔泰确实对中国一腔热忱,相信元曲《赵氏孤儿》从整体上代表了中国文化,对法国颇有新意。他颂扬中国人,透析中国风俗,将《赵氏孤儿》引进法国,凸显孔子伦理的超卓。他企望法国人弃绝罪恶,能有爱的美德。他之所以对《赵氏孤儿》特别感兴趣,是因为这部元曲让他感悟到形而上学的危殆,进而以中国意象批判当时法国文明的虚浮,来表达自己的哲学意念。丹麦文论家乔治·勃兰兑斯指出:“中国是一个不信神的、民风淳朴的古老国家。伏尔泰关注这种和平的文明,颂赞纯人文的美德、忠诚、牺牲精神和对人类理想经久不衰的眷恋。归根结蒂,《中国孤儿》申明一种生活哲理,与讽喻小说《老实人》成悖论。”

  作为启蒙纪元的先哲,伏尔泰还受到中国道家思想的熏陶。1982年,我曾在巴黎附近索城公园的玫瑰泉镇逗留,听人说伏尔泰一度失意时曾栖身索城,于是寻觅他的足迹,读了他于1747年在索城写就的《查狄格》。这一小说现今成了法国中学读本,但绝少有人知道其中第二章的内容是作者从一篇中国小说里几乎原封不动“移植”来的。中国小说名为《庄子休鼓盆成大道》,由耶稣会在华传教士殷弘绪1723年译成法文,也是经杜赫德神父发表在《中国通志》上传到伏尔泰手里的。  

  《庄子休鼓盆成大道》描写庄子一日游方到一座山脚下,遇见一个新寡之妇在她先夫的坟上摇扇子扇风,惊问其故,答曰:“先夫在世时曾经叮嘱,须待他死后坟头的土干了,我方能改嫁。可是这坟上的土迟迟不干,我不得不用扇子来扇……”寡妇此举深触庄子心底。回到家里,他想试探一下一直鸣誓对丈夫忠贞不渝的妻子,于是装死。妻子将庄子入棺服丧,没多久就恋上一个小白脸,急着嫁给他。洞房花烛之夜,新夫突然心疼难忍,必得一新近死者的脑髓以热酒吞之,方可治愈。妇人立刻寻来砍柴板斧劈棺,要取前夫脑髓。庄子恰于此时复活,见妻子手持斧子向他天灵盖劈来……

  伏尔泰读了这个故事深为之心动,遂将庄子的遭遇写进自己的哲理小说《查狄格》里,声称这是一篇“东方故事”。《查狄格》叙述巴比伦王子查狄格的漫游经历,演绎了一段与上述庄子遭遇极为相似的爱恨交加的故事……

  在这里谈比较文学,回顾中国与欧洲在文化上的相互影响,可以让人了解“他者”。在全球文明冲突日趋激烈的今天,跨文化对话对化解矛盾显得尤为重要。 

【编辑:张中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