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莎士比亚少年逸事:偷猎被发现曾遭财主狠揍

2013年04月16日 16:24 来源:燕赵晚报 参与互动(0)

■莎士比亚画像。

 

  今年4月23日,是莎士比亚诞辰449周年纪念日,也是他去世397周年纪念日。他是英国著名的剧作家、诗人、演员。他的代表作品有: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在他彪炳世界文学史的恢弘巨制后面,是他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莎士比亚是奸商?

  人们很难把“囤积居奇”、“偷税漏税”和“放高利贷”这样的词与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联系在一起。然而,英国学者最新研究发现,莎士比亚很可能就是这样一个不法奸商。英国阿伯里斯特威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创作剧本只是莎士比亚的“副业”,他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非法牟利”,他退休时已经是家乡沃里克郡最富有的地主。

  他是个冷酷商人

  通过翻查法庭文件和缴税记录,研究人员发现,莎士比亚在长达15年的时间里,多次恶意囤积粮食、与其他富商一起哄抬价格,然后把粮食以高价出售获取巨额利润。1598年2月,莎士比亚因在饥荒时期非法囤积玉米并高价叫卖而被起诉。

  杰恩·阿彻是研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史的专家,他参与了此次研究。“除了才华横溢的剧作家,莎士比亚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贪婪的奸商。偷税漏税、剥削贫民、非法囤粮……他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为自己牟取私利,同时,他还创作描写贫民困境的剧本以娱乐大众。”

  一定程度上情有可原

  鉴于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从一定程度上讲,莎士比亚这么做是情有可原的。当时没有版权的概念,写作也无法带来收入。这些都是驱使莎士比亚用非法手段敛财的潜在因素。另外,莎士比亚生活和写作的年代是16世纪晚期和17世纪早期,俗称“小冰河时代”。寒冷天气和大雨时常破坏庄稼,造成粮食短缺。对于历史上许多作家而言,饥饿既是心头大患,也能激发他们创作许多作品。

  英国牛津大学贝特教授指出,莎士比亚很有可能是为了摆脱敛财过程中累积的罪恶感,才创作出反映饥民惨状的悲剧作品《克里奥兰纳斯》。“他们令我们遭受饥饿,他们的谷仓却堆满了粮食。”创作这些台词时,莎士比亚正做着剧本里不法奸商从事的勾当。或许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能把奸商的丑恶嘴脸描写得入木三分。

  莎翁少年逸事

  伟大的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威廉·莎士比亚于1564年4月23日生于英国中部瓦维克郡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的一位富裕的市民家庭。其父约翰·莎士比亚是做羊毛、皮革制造及谷物生意的杂货商,1565年任镇民政官,3年后被选为镇长。莎士比亚7岁时被送到当地的一个文法学校念书,在那里一念就是6年,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技巧与较丰富的知识。除此之外,他还学过拉丁语和希腊语。

  有两件事情极有可能对年少的莎士比亚产生过不小的影响。11岁时,伊丽莎白女王一世曾在大批随从的簇拥下巡行到英国中部。那宏大的场面,那种王者驾临时的群情激奋,让他一生都迷恋于王者的超凡魅力,以至于他写作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想象国王、贵族、绅士的生活,沉醉在对特权的甜蜜期待中。

  在莎士比亚快满13岁时,家道开始中落。复兴之梦毕生萦绕着莎士比亚。他在剧中一再表现出对收复失去的财产、头衔和身份的强烈渴望。

  但因莎士比亚的父亲破产,他未能毕业就走上独自谋生之路。1577年莎士比亚被父亲从学校接回,不得已帮父亲做了一段时间的生意。他当过肉店学徒,也曾在乡村学校教过书,还干过其他各种职业,这使他增长了许多社会阅历。

  有传言说莎士比亚曾在一个叫托马斯·露西的富裕财主兼地方行政长官的土地上偷猎,结果被露西的管家发现,挨了揍。莎士比亚出于报复,就写了一首讥讽大财主的打油诗。这首诗没过多久便传遍了整个乡村。大财主无论走到哪里,总有人用这首打油诗来嘲笑他。大财主非常恼火,于是准备惩罚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因此被迫离开斯特拉福德小镇,到伦敦避难。

  走上写作之路

  莎士比亚还在斯特拉福德小镇居住时,就对戏剧表演已经非常熟悉。经常有一些旅行剧团到斯特拉福德小镇表演。1582年莎士比亚与一个农民之女安·哈瑟维结婚,1585年育有一子哈姆内特·莎士比亚。1586或1587年莎士比亚到伦敦。当时戏剧正迅速地流行起来。莎士比亚先在剧院当马夫、杂役,后入剧团,做过演员、导演、编剧,并最终成为剧院股东。1588年前后他开始写作,先是改编前人的剧本,不久即开始独立创作。到1590年年底,莎士比亚已经成为伦敦一家顶级剧团——詹姆斯·伯比奇经营的“内务大臣供奉剧团”——的演员和剧作家。后来,莎士比亚向人证实了自己是一个脚踏实地、品行端正之人,很快赢得了同仁们的尊敬和爱戴。

  当时的剧坛为牛津、剑桥背景的“大学才子”们所把持,一个成名的剧作家曾以轻蔑的语气写文章嘲笑莎士比亚这样一个“粗俗的平民”、“暴发户式的乌鸦”竟敢同“高尚的天才”一比高低!但莎士比亚后来却赢得了包括大学生团体在内的广大观众的拥护和爱戴。学生们曾在学校业余演出过莎士比亚的一些剧本,如《哈姆雷特》、《错误的喜剧》。1597年莎士比亚重返家乡购置房产,度过人生最后时光。他虽受过良好的基本教育,但是未上过大学。

  写作的成功,使莎士比亚赢得了桑普顿勋爵的眷顾,勋爵成了他的保护人。莎士比亚在90年代初曾把他写的两首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鲁克丽丝受辱记》献给勋爵,也曾为勋爵写过一些十四行诗。借助勋爵的关系,莎士比亚走进了贵族的文化沙龙,使他对上流社会有了观察和了解的机会,扩大了他的生活视野,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从1594年起,莎士比亚所属的剧团受到王宫大臣的庇护,称为“宫内大臣剧团”。1596年,他以他父亲的名义申请到“绅士”称号和拥有纹章的权利,又先后3次购置了可观的房地产。1603年,詹姆士一世继位,莎士比亚所在的剧团改称“国王供奉剧团”,莎士比亚和团中演员被任命为御前侍从。因此剧团除了经常的巡回演出外,也常常在宫廷中演出。莎士比亚创作的剧本进而蜚声社会各界。莎士比亚在伦敦住了二十多年,而在此期间他的妻子仍一直呆在斯特拉福。他在接近天命之年时隐退回归故里斯特拉福(1612年左右)。

  1616年莎士比亚在其52岁生日那天不幸去世,葬于圣三一教堂。他去世的那天,与他出生的那天同月同日。死前留有遗嘱。他的两个据说比较可靠的肖像是教堂中的半身塑像和德罗肖特画像,手迹则有 6份签名和《托马斯·莫尔爵士》一剧中3页手稿。

  引起轰动的戏剧

  目前尚未确定莎士比亚早期的剧作是为哪家剧团创作的。1594年出版的《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的扉页上显示这部作品曾被3个不同的剧团演出过。在1592年到1593年黑死病肆虐后,莎士比亚的剧作由他自己所在的剧团公司在“剧场”(The Theatre)和泰晤士河北岸的“幕帷剧院”(Curtain Theatre)表演。伦敦人蜂拥到那里观看《亨利四世》的第一部分。当剧团和剧院的地主发生争议后,他们拆除了原来的剧院,用木料建造环球剧场,这是第一个由演员为演员建造的剧场,位于泰晤士河南岸。环球剧场于1599年秋天开放,《朱利叶斯·凯撒》 是第一部上演的剧作。大部分莎士比亚1599年之后的成功作品是为环球剧场创作的,包括《哈姆雷特》、《奥赛罗》和《李尔王》。

  1603年,当宫内大臣剧团改名为国王剧团后,剧团和新国王詹姆士一世建立了特殊的关系。尽管表演记录并不完整,从1604年11月1日到1605年10月31日之间国王剧团在宫廷中共表演了莎士比亚的7部戏剧,其中《威尼斯商人》表演了两次。1608年之后,他们冬天在室内的黑衣修士剧院演出,夏天在环球剧场演出。室内剧场充满詹姆士一世时代的风格,装饰得非常华丽,使莎士比亚可以引入更精美的舞台设备。例如,在《辛白林》中,“朱庇特在雷电中骑鹰下降,掷出霹雳一响;众鬼魂跪伏。”

  莎士比亚所在剧团的演员包括著名的理查德·伯比奇、威廉·肯普、亨利·康德尔和约翰·赫明斯。伯比奇出演了很多部莎士比亚剧本首演时的主角,包括《理查三世》、《哈姆雷特》、《奥赛罗》和《李尔王》。受观众欢迎的喜剧演员威廉·肯普在《罗密欧和朱丽叶》中扮演仆人彼得,在《无事生非》中扮演多贝里,他还扮演了其他角色。16世纪末期,他被罗伯特·阿明取代,后者饰演了《皆大欢喜》和《李尔王》里的弄臣角色。1613年,作家亨利·沃顿认为《亨利八世》“描述了很多非常壮观的仪式场景”。然而同年6月29日,该剧在环球剧场上演的时候,剧场被焚毁,这是莎士比亚戏剧时代罕见的被准确记录的事件。

  莎士比亚风格

  莎士比亚在约1590~1612的20余年内共写了37部戏剧(如加上与弗莱彻合写的《两位贵亲》则是38部),还写有二首叙事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鲁克丽丝受辱记》和154首14行诗。他的戏剧多取材于历史记载、小说、民间传说和老戏等已有的材料,反映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现实,宣扬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性论观点。由于一方面广泛借鉴古代戏剧、英国中世纪戏剧以及欧洲新兴的文化艺术,一方面深刻观察人生,了解社会,掌握时代的脉搏,故使莎士比亚得以塑造出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绘广阔的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使之以悲喜交融、富于诗意和想象、寓统一于矛盾变化之中以及富有人生哲理和批判精神等特点著称。

  莎士比亚的作品从生活真实出发,深刻地反映了时代风貌和社会本质。他认为,戏剧“仿佛要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貌,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马克思、恩格斯将莎士比亚推崇为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家,提出戏剧创作应该更加“莎士比亚化”。这是针对戏剧创作中存在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缺点而提出的创作原则。所谓“莎士比亚化”,就是要求作家象莎士比亚那样,善于从生活真实出发,展示广阔的社会背景,给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提供富有时代特点的典型环境;作品的情节应该生动、丰富,人物应该有鲜明个性,同时具有典型意义;作品中现实主义的刻画和浪漫主义的氛围要巧妙结合;语言要丰富,富有表现力;作家的倾向要在情节和人物的描述中隐蔽而自然地流露出来。

  莎士比亚的戏剧大都取材于旧有剧本、小说、编年史或民间传说,但在改写中注入了自己的思想,给旧题材赋予新颖、丰富、深刻的内容。在艺术表现上,他继承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英国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戏剧的三大传统并加以发展,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创造性革新。他的戏剧不受三一律束缚,突破悲剧、喜剧界限,努力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深入探索人物内心奥秘,从而能够塑造出众多性格复杂多样、形象真实生动的人物典型,描绘了广阔的 、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以其博大、深刻、富于诗意和哲理著称。

【编辑:鲍文玉】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