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程乃珊去世遗憾上海没写完 祖父是金融巨头

2013年04月23日 08:29 来源:辽沈晚报 参与互动(0)

  “最后的结果,也不过是人财两空罢了。”程乃珊在接受治疗期间,曾经这样说,昨日凌晨,海派文学代表人物、女作家程乃珊离开了这个世界。

  程乃珊是在2011年12月发现罹患白血病的。在查出病症两日前,她还和一些作家一同出席一个接待瑞典作家代表团的活动,只是当时程乃珊那素来的大嗓门显得很嘶哑,程乃珊想是因为之前一直感冒发烧,可两日后到医院检查,便立刻就被医生要求住院。

  白血病的治疗是消磨人的,原本将近150斤、体态丰腴的她,病危时瘦掉了一半体重,而经历了十六个月的坚持以及病情的反复,她还是最终未能再继续她的生命,未能如愿完成她那好些没有写又很想写的作品。

  出身名门祖父是金融巨头

  获知程乃珊的过世,著名文学评论家、现代文学研究专家陈思和接受辽沈晚报、北国网记者采访时,提到:“太遗憾了,她原来是要写一个三部曲的,第一部写得很好,但后来的没有写成。”

  这三部曲的第一部便是她那本著名的《金融家》。这是以她祖父那一生拼搏为背景的。

  程乃珊是1946年出生在上海名门之家,祖父程慕灏先生,是位著名的银行家。其实程乃珊的曾祖父母本是乡下的蚕农,但祖父16岁便开始独闯上海的生涯,程乃珊出生之前,他已是上海金融界叫得响亮的人物。当程乃珊降生之时,祖父是上海滩、甚至全国金融界的巨头之一,后来他将事业发展到了香港,曾是原中国银行总行常务董事、香港中国银行原总经理,曾长期在香港金融界服务,直到晚年,仍担任着香港中国银行的顾问。

  家境殷实,程乃珊的父母亲都是大学生,有很好的文学、音乐修养,又知晓外语。家庭丰富的文化氛围自然对程乃珊产生影响。7岁,她便在母亲的指导下学习钢琴,培养了她对音乐的爱好与理解。后来又在母亲的坚持下学习英语。于是,程乃珊后来才会考入了大学的英语系,毕业后又做了20多年的英语老师。

  她写上海遗憾没写完

  程乃珊的第一篇小说是《妈妈教唱的歌》,发表于《上海文学》1979年第7期,也自此开始了她的写作生涯。到1984年,她的中篇小说《蓝屋》获首届“钟山”文学奖。《蓝屋》的原型是个“绿房子”,位于铜仁路上,是嵌着绿色砖面呈弧形的四层建筑,出自犹太建筑设计大师邬达克之手,而它的主人是老上海赫赫有名的颜料大王吴同文。

  在刚刚出名后不久,她去了香港。程乃珊曾说,她像是一团线,一头牵着上海,一头牵着香港,无论走到哪头,另一头总放不下。在香港的时候,她写了《沪港双城记》;在上海的时候,她写《双城之恋》。

  或许可以说程乃珊以文章为媒,将上海和香港紧紧串在一起,她说,香港和上海是一对很特别的城市,有着很深的渊源,香港曾经是上海繁华的延续,他们就像是一对门当户对的恋人,会产生新的历史文化。

  谈到程乃珊往返于香港与上海,陈思和说:“ 她在上世纪80年代完成了《蓝屋》、《女儿经》这样的作品后,便去了香港,在香港的生活并不容易,又在上世纪90年代回到了上海,她回来后的上海经济崛起了,她便开始写一些比较怀旧的文化的作品,不过她是应该把她的长篇小说写完。”

  程乃珊还有很多想写的,她的友人说她还有很多很多的有关老上海的故事要写,她说,现在很多小说、电视剧在杜撰老上海,不是这样的,她看着很着急,所以想要多写点,而她原本还想再写写她的母亲。辽沈晚报、北国网记者 李倩倩

  程乃珊的作品

  1982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程乃珊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 《天鹅之死》。

  1984年,她的中篇小说《蓝屋》获首届“钟山”文学奖。后来她的作品曾先后结集为 《丁香别墅》(中、短篇小说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出版)、《女儿经》(中篇小说集,花城出版社1988年出版)等。

  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93年她终于出版长篇小说《金融家》。小说中的主人公祝景臣一贫如洗闯入上海滩,几度春秋,历经坎坷,终于成为显赫的银行界巨头。程乃珊承认,小说就是以她祖父的一生拼搏为背景的。

  2000年以后,程乃珊长期在媒体上开辟写作专栏,多以老上海题材。后出版有 《上海探戈》、《上海Lady》、《上海Fashion》、 《上海罗曼史》、《海上萨克斯风》、《上海女人》等。其中《上海Lady》一上柜便登上了畅销书排行榜。如果说《上海探戈》更多的注目于“先生”,那么《上海Lady》如同书名所提示的,关注的全是女性了。近几年老上海题材的纪实类作品成为一种时尚,但无论从写作的规模,还是写作的深广度,程乃珊都是首屈一指的。

  程乃珊的小说取材于她所熟悉的生活领域,善于通过日常琐事和生活细节的描绘,折射出上海滩上的人情风俗和社会心理,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年轻时的程乃珊。

  最后一篇博文讨论上海冬天到底该不该用暖气

  程乃珊最后的一条微博是在2013年2月10日,蛇年大年初一发布的:“祝各位新年新气,万事如意。 ”

  热心时事的她,今年2月病重时还发表了一篇博文《冬日围炉之乐》,讨论上海冬天到底该不该用暖气。对于程乃珊的离去,不少文化圈人士在微博悼念:

  上海作协的编辑上海架梁阿嫂说:“程老师在最后的5个月时间里,特地为《上海闲话》写稿5篇,篇篇经典。她是《上海闲话》最积极的支持者,也是上海城市生活的百事通。 ”

  中国周刊总编朱学东说:“听闻上海女作家程乃珊女士仙游,有一些吃惊和悲伤。上世纪80年代,程女士之作品《蓝屋》曾给我个人巨大影响,它激励了我一个乡下顽童走上了自我奋斗之路。 ”

  作家刀尔登说:“上大学时常从杂志上读到程乃珊的小说。那时她与年轻些的王安忆,为上海文坛的双璧,今璧失其一,实可伤也。 ”

  作家简平在微博中写:“一手扶持着把我领进文学殿堂的我最尊敬最亲爱的文学导师……你在一部小说中曾引用《圣经》里的一句话:我心有空处为你。永远在心里为你留着位置,永远怀念你。 ”生病前的程乃珊。

  相关新闻

  她的母亲与张爱玲是圣约翰大学的同学

  因为出身,她对张爱玲笔

  下的人物、情境是那么的熟悉:《年轻的时候》里的白俄少女;清末明初的老洋房、西式洋房;《色·戒》里的南京西路,程乃珊几乎在那生活了一辈子,平安电影院里有她家的房子,现在租给了法国人;甚至于她的母亲,还曾与张爱玲是圣约翰大学的同学。

  张爱玲笔下的“海派”,她感同身受,而她本人也成为了周身都是上海姿态的女子。

  她会在时代不允许女人打扮得光鲜艳丽的环境下,还是钟爱着那些亲戚友人从海外寄来的美丽的衣服和化妆品;她会躲在家里仔细地涂上还是来自海外的口红,拍上张照片再赶快擦掉一唇艳丽;无可找到烫头发的地方和师傅,她就用牛皮纸把直发卷成海外亲友照片上的波浪式样。

  她成了这样的她,她对于成就自身的父母也非常感激,程乃珊曾说:“如果没有她们给我很好的教育,我可能也不会有执著追求的胆量,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会可能就会随社会的改变而改变。在那个时代,不少女人为了改变命运,会嫁一个自己不爱的人,但我有自己坚定的信仰,永远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喜欢什么,这是非常重要的。”

  陈思和惋惜又在上海少了一位熟知这片土地与其上的文化气息的作家,“她年纪不大,正是创作的好时候,她是上海文化的代表性人物。她是比较上流社会的女性,受过良好的教育。同时,她大学毕业后又在上海最穷的地方杨浦区的一所中学当老师,每天她看到的都是这些,长期在平民区教书的经历和体验,使她能够用另外一种眼光看待自己的家庭和社会圈子,这一切,都为她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基底。她后来还写出以弄堂平民百姓生活为背景的《穷街》。她这些对比鲜明的生活经历,让她对上海的理解是很有立体感的。”

  辽沈晚报、北国网记者 李倩倩

【编辑:蒲希茜】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