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保定商人耗资亿元复原明清“徽园”

2013年05月11日 16:0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保定商人耗资亿元复原明清“徽园”
河北保定“徽园”里的翰林第。 崔笑梅 摄
保定“徽园”天官第中的精美木雕。 崔笑梅 摄

  中新网保定5月11日电 (吕子豪 崔笑梅)11日,以明、清时期官宅与商宅等徽派建筑为主的北方最大徽派建筑群徽园在河北省保定市开园并免费向市民开放,并吸引河北大学影视实习基地与文化产业研究基地在该园落户。

  据了解,该徽园位于保定市植物园东侧,占地面积50亩,于2006年动工建设。园中古宅最早可追溯到明中期,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翰林第、大夫第、天官第等。复建的古宅将用于开设“玉雕博物馆”、“木雕博物馆”、“酒文化博物馆”等文化展出场所,供市民、游客免费参观。

  据园主刘希乐介绍,该园最终将复建20余栋徽派建筑,总造价将达1亿元人民币,目前已建成17栋,整个园区建成尚需两三年时间。园中代表性建筑包括明朝嘉靖年进士、曾任绍兴知府的江世荣故居等。

  今年52岁的河北保定人刘希乐,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下海经商。有着多年从商经历的他对徽商有着特殊的感情,“我深知他们的不易,更敬佩他们虽身在商海却大儒大雅,讲诚信、重道义。”

  刘希乐称,在得知古徽州一带许多承载着徽商文化与历史的徽派建筑因得不到保护而逐渐消失时,便萌发了抢救古徽宅念头。此后,他历时11年跑遍整个皖南地区搜寻古宅,并从南方请了20多名老工匠,将古宅木构件拆散、编号,然后装车,费尽周折运回保定,再严格按照当年老工艺与原构造复建,每栋古宅的复建都要花费一两年时间。为此,他几乎倾尽了所有家产。

  刘希乐研究认为,徽派建筑的典型特征是小窗、高宅、马头墙,用精美的砖木石雕做装饰,屋顶皆设天井,雨水通过天井流入屋内阴沟,有“肥水不外流”之意。翰林第屋内有少见的“官帽梁”,大梁的两头各有两个方扁的木头,形似官帽的帽翅,是做官人家的标志。大夫第为三进“步步高升”格局;天官第的雕刻工艺以木雕为主,多为讲述有关忠、孝、义的人物故事画,以警后人。

  11日,莅临该园参加河北大学影视实习基地与文化产业研究基地挂牌仪式的河北大学宣传部长刘炎称,徽派建筑集徽州山川风景的灵气及风俗文化的精华于一体,风格独特,雕镂精湛,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丰碑。保定徽园将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进行综合展示,增进了社会公众对徽派建筑文化的了解。此次搭建的校企合作平台,将利用河北大学的智力资源对徽园内蕴藏的徽式文化进行分专业、分类别、多形式的研究,促进徽式文化的传承。

  河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杜浩表示,该校试图以徽园作为示范,关注并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及其产业化运作方式,深入挖掘徽派建筑蕴含的深厚的古典文化符号,探索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的道路。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流行于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江西省婺源县等地,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其砖雕、木雕、石雕三种雕刻工艺被称为“徽州三雕”。(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