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莫言谈心中的中国梦:到火星去

2013年05月16日 08:59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5月15日,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与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北京大学展开了一场名为“科学与文学的对话”,对话由北大讲席教授范曾主持。对话由北京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

  在谈到文学和科学的关系时,莫言说,文学创作和科学有很多不同。文学关注人,科学关注自然界,文学家关注人类情感,科学家关注物质原理,严格地说,作家的创作也不是无中生有,很多作品都是经过现实人物想象加工的综合,但又不能和任何人对上号,这是文学比物理学、化学更自由的地方。杨振宁则认为,科学里更多是去发现,而文学里更多是去发明,但两者都需要“妙悟”和“想象力”。

  “如果把爱迪生请来,在这个世界生活一个星期,哪一个东西是他最意想不到的?”当91岁的杨振宁问出这个孩子般调皮的问题时,全场爆发出欢笑,很快,莫言接道:“手机,我觉得是手机。”“我也同意是手机,用这个东西,我们就能和远在美国的人通话,多神奇啊。”杨振宁说。

  “我有一个问题问莫言。”在一个多小时的对话中,这是杨振宁重复最多的话。他发问之多、之急切,有时甚至越过主持人直接发问,“有些抢了范曾的饭碗”,让听众们看到了这位诺奖得主勤于思考、不断求索的精神。

  两位大家的对话及范曾的穿插涉及宗教、科学、艺术、哲学等领域,充满着对人生的思考。“今天的对话不仅有思想,有力量,有温度,更有时间沉淀下来的特别的韵味。”著名主持人撒贝宁这样评价。

  范曾让两位诺奖得主用一句话概括自己心中的中国梦。杨振宁说,这不能用一两句话来讲,但我相信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发展是非常乐观的,我认为中国梦是会实现的。莫言则延续了魔幻现实主义的表述风格:“我在网上看到有征集去火星的志愿者,中国人报名的很多,这也表达了一种梦想——到天上去。”

  一句话概括自己心中的中国梦

  杨振宁:这不能用一两句话来讲,但我相信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发展是非常乐观的,我认为中国梦是会实现的。

  莫言:我在网上看到有征集去火星的志愿者,中国人报名的很多,这也表达了一种梦想,到天上去。

  一句话赠予年轻学子

  杨振宁:自强不息 莫言:青春万岁

  (记者李舒、王晓洁)

【编辑:蒲希茜】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