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欧阳友权:壮大民族文化品牌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

2013年05月17日 20:1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欧阳友权:壮大民族文化品牌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
    中南大学中国文化产业品牌研究中心主任欧阳友权发布《中国文化品牌发展报告(2013)》内容。 刘双双 摄

  中新网深圳5月17日电(记者 刘双双 邓霞)第九届深圳文博会17日开幕,中国文化品牌蓝皮书《中国文化品牌发展报告(2013)》首发式暨中国文化品牌排行榜发布活动在主会场举行。该书主编、中南大学中国文化产业品牌研究中心主任欧阳友权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与国外相比文化产业的差距仍很大。壮大民族文化品牌是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文化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缩小中国文化外贸逆差的有效举措。

  当天首发的《中国文化品牌发展报告(2013)》遴选和发布了30个在各门类具有引领意义的年度文化品牌,分别是《人再囧途之泰囧》、《后宫甄嬛传》、《中国好声音》、重庆北部新区数字出版基地、华声在线、优酷网、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山东出版集团、天舟文化、上海文新报业集团、《南方周末》、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万达影院、江苏广电集团、深圳华侨城、华录百纳、华策影视、丽水金沙、奥飞动漫、《穿越火线》、巨人网络、《中国国家地理》、中展集团、奥美中国、九洲音像、北京保利、成都音乐公园、青海湖、故宫、《舌尖上的中国》。

  欧阳友权坦言,过去中国的文化产业走的是资源依赖的发展道路,靠资源使用、资源消耗来发展产业,科技含量很低,导致我们的文化资源被别人拿来赚我们的钱。比如曾经很火的电影《功夫熊猫》,资源和文化都是中国的,但赚钱的却是外国。为什么?因为我们自身的市场推广和技术制作水平能力很低,所以我们只能提供资源,让别人来赚钱。

  一直从事中国文化品牌研究的欧阳友权说,打造文化品牌有着不同的路径,可以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与金融结合、文化与旅游结合、文化与市场结合,不管走什么路径,文化品牌的发展最重要的是紧扣时代脉搏,跟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

  文化发展事关强国战略,振兴文化产业是打造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枢纽。欧阳友权说,中国虽然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与发达国家比起来,文化产业的差距仍然很大。美国文化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英国比重达到15%,日本比重达到12%,韩国比重也有10%,但据中国201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文化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2.85%。2012年中国电影票房达到170.73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却赶不上美国大片《阿凡达》单片的全球票房。位于国产电影之冠的《泰囧》创下12.66亿元(约合2亿美元)的票房新纪录,而《阿凡达》的票房则高达27.8亿美元。

  在欧阳友权看来,这种差异是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差异,其实质是品牌的差异,是文化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差异。我们基于文化市场去发现和推介民族文化品牌,总结品牌建设的成功经验,找出其差距,分析其原因,对发展壮大中国文化品牌,扩大国产品牌影响力,助推民族文化品牌“走出去”,显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作为中国唯一的文化品牌专业研究机构,八年来,中南大学中国文化产业品牌研究中心面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连续遴选、编撰、出版并发布《中国文化品牌发展报告》,每年1部,共出版了8部,总结推介了中国文化品牌282个,另外还发布了8个年度总报告,75个不同文化业态报告。期间,发布了4次中国文化品牌排行榜。(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