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22年地坛书市"爽约" 上一届读者并未大幅骤降

2013年05月20日 16:16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兰 洁

  地坛书市爽约了,虽然它曾试图“悄然离开”,但还是在与之相伴22年的读者中产生了一阵激荡。书市的拥趸们为了这个心中的“圣地”而感伤,他们忘不了当年一头扎进书堆时的那种惊喜和酣畅。22年间,地坛书市已经成为北京文化市场的一种符号,春秋两季的书市融进了几代人的共同记忆。

  就在人们感伤之时,一个好消息又传了来。据北京日报报道,市新闻出版局表示,书市从明年起,将由政府出资扶持引导,继续一年一度地办下去。但书市是否还在地坛办,经营模式有无变化,报道中语焉不详。

  虽然有了些许好消息,但这次地坛书市的失约,还是引发了人们不少思考。

  今年五一,京城的老书友们再一次像往常一样,准备好赴会地坛书市,以继续这个相守了22年的约定。然而这一次,它却和大家“爽约了”。直到书市承办方北京青少年服务中心给出确切消息:今年春季书市肯定不办了,今后的地坛书市也很有可能停办,大家才不太情愿地意识到,这次悄然爽约可能意味着永远的告别。

  “亏本运营”导致了地坛书市的闭门谢客。面对承办方给出的停办原因,人们也在第一时间想到了当前读书人群数量的减少。然而对比书市开办以来的一系列数字发现,虽然读者处于缩减状态,但并未出现大幅骤降,上一届书市的读者数量仍达到了40万人。

  定位“特价”

  让市民买到打折书

  今年54岁的李进考是北京青少年服务中心大型活动部活动一处处长,也是22年来每一届地坛书市的现场总指挥,“1990年第一届书市时我31岁,是正当年的小伙子,现在已经年过半百,离迈入老年人的行列也没有几年了”,李进考说,筹办一年两届、甚至三届的书市是他近二十多年中最主要的工作,几乎早已养成了固定习惯,今年的戛然而止让他心里有说不出的失落。

  “喂,我是李进考,今年地坛书市的确是不办了……主要是经营亏损的原因。”采访过程中,李进考不停地接电话重复着这句话,他说,最近电话几乎每天都被陌生号码打爆,“很多读者找到了地坛公园一问究竟,公园知道我是负责人,把电话告诉了他们”,读者的强烈反应让他有点出乎意料。

  回忆起1990年10月10日举办的第一届书市,李进考说,“当时还不是‘地坛书市’,而是叫‘特价书市’,地点在天安门旁边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后来因为场地大小原因还曾在其他地方举办过,并最终落户在了地坛”。办书市的初衷就是为了主打“特价”,主要面向广大的青年学生和普通市民,让他们能买到便宜一点的书。

  “咱们去找出版社商量商量,让他们把价钱降降。”就这样,老李和同事们开始了招商工作,每天清晨,大家分别骑着自行车或者乘坐公交车挨家挨户地到书店和国有出版社“拉客户”。在上世纪90年代初,“特价书市”着实算得上是一个新鲜事物。李进考回忆,那时候市场上的书店还很少,基本只有新华书店,出版社就成了他们主要的招商对象,但大家还不太能接受这种新鲜的售书方式,同事们吃了不少闭门羹。

  200多个展位,以出版社为主的80多家参展单位……这几个看上去不太“丰富”的数字,却集聚着主办方工作人员的汗水和参展商“第一次吃螃蟹”的心理。第一届办完后仅仅两个多月,“特价书市”就在广大读者的呼声中于1991年元旦举办了第二届。

  此后,随着书市的名气和人气越来越旺,一开始不敢“吃螃蟹”的出版社看到了“甜头”,开始慢慢试着加入进来。最终,在书市最红火的那几年,一到快要举办书市的日子,单位楼下就会有很多出版社和书店的工作人员骑着三轮车、拎着小马扎,甚至还带着铺盖卷,彻夜排队,“只为了抢一个展位”。

  《世界知识年鉴》

  曾一天卖出三卡车

  1995年到2007年的十多年间是书市的黄金时间,2000年的一次书市还曾创下了读者数量的最高峰——90万人。“那个时候参展商给出的折扣其实还比较小,一般也就是九折、九五折”,李进考回忆,但是当时来书市的读者们都是“只买书、不问价”,购书率特别高。

  让李进考记忆犹新的书市火爆场景是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世界知识年鉴》,曾在一天卖出了三大卡车。“老李,你快帮我们协调一下,有辆运书的卡车进来”,出版社的招呼让老李忙得没个歇脚的工夫。李进考说,当时那本书仅仅是打9折,三块钱一本,结果销售得特别火爆,“出版社工作人员忙着一手递书、一手收钱,一整天只能重复这两个动作”,而且还要不断地催促后方加货,一天的时间竟拉了三辆卡车的《世界知识年鉴》,并且全部卖光了。

  书市还带来了“衍生效应”。书市结束后,还有很多读者辗转找到出版社,就为了买一本在书市上看中而没有买到的书。后来,很多书市的参展商都找到老李当面感谢,让老李和其他工作人员心中有说不出的自豪。

  2006年5月的那届春季书市销售额达到近3000万元,人流量达70万人。其中,西四新华书店上千个品种的“老版小人书”引起了轰动。67岁的北京中国书画研究社社长姚得珠一届书市都没有落下,“文史资料选集我特别喜欢,现在整套根本就买不到,我凑了一百多本了,很不容易,在别的书店就买不到这书,只有在书市才能找到这些资料,都是旧书”。网友“梦昔时”回忆:地坛书市归来,中华书局的词苑丛谈、词话史、浩然斋雅谈5.5折,张镃年谱、唐宋诗举要下册、近三百年名家词选都是5元……只是苦恼书架已经没有空间摆放书了。

  2004年在人民大学读书的胡霞至今仍对大学期间的地坛书市满怀感慨,“每到书市的那几天,我们这些穷学生们就成群结队地来到地坛,带着面包当午饭,几乎一待就是一整天,埋头在各个书摊上选书挑书,每看见一本便宜又中意的书时,就如获至宝,有时一天下来,自己带来的大包都已经装不下选好的书了,最终包里背着,手里提着,然后心里还盘算着这个月的生活费需要为这些书缩减多少”。

  经营成本不堪承受

  但是,地坛书市在经历了从创办到高峰的快速成长后,还是不可避免地跌落到了低谷。面对读者和参展单位的追问,李进考坦言,经营成本上的不堪承受是书市关门的最主要原因。

  “成本太高了,我们实在承受不了”,短短几个字,夹杂着老李太多的无奈和不舍。老李说,原来每个保安每天需要40元到50元,而现在的价格则是一个保安每天至少需要300元;而且,原来的安保人员大约是100人,现在则需要增加到300人;展位价格也在上涨,原来一个展位一天只需四五十块钱,现在则上涨了近10倍,需要四五百块钱。

  然而,面对与日俱增的成本,老李和同事们却不想再给读者和参展单位增加过多的负担,“一方面我们面对的观众都是青少年和普通老百姓,大家来书市就是图个便宜,不可能再因为成本问题而对他们‘5元’的门票费用进行增加;另一方面,也不可能再去增加参展单位的费用了,现在卖一本书的利润已经很低”。如此之后,书市便只能陷入一种两难境地,以近几届的收入情况来应对动辄三四百万的开办成本,最终形成了近1/3的资金缺口。

  此外,对比地坛书市历经22年中的一些关键性数据(见下表)还可以发现,至今参加地坛书市的读者数量仍保持在40万人左右,虽然较最高值90万人减少了一半多,但这个数字仍处于较为可观的水平,而且与创办时期的二三十万人保持了增长。然而购书率却不到60%,与创办初期相比下降了30%,而且这还是在图书最低折扣从9折变为2折的情况下产生的,这意味着虽然书市上的书越来越便宜了,但来到书市的读者能够买到合适书籍的人数却大大下降了。

  购书率直降三成背后显示了地坛书市更大的“症结”,在当今网上书店给出大幅折扣和廉价的电子书盛行的时代,或许“特价”牌早已不应该成为地坛书市的唯一主打。北京青少年服务中心主任刘杰也曾坦言,书市的衰落与无法阻挡的网上书店兴起和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有关。此外,出版社库存图书质量逐年下降,版本品种越来越少,也是以销售库存特价图书为主的地坛书市不可避免的难题。J235

  购书率

  90%

  98%

  低于60%

  时期

  创办期(1990年)

  火爆期(1995年-2007年)

  衰落期(2007年至今)

  参展摊位数

  56个

  1200个(最高值)

  约300个

  读者数量

  20-30万人

  90万人(最高值)

  40万人

  图书最低折扣水平

  9折

  2折

  2折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