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文学经典被拉下神坛 莎士比亚、歌德遭痛批

2013年06月08日 15:05 来源:新闻晚报 参与互动(0)

Sam Sacks

  在1933年的一份《细读》杂志上,批评家F·R·李维斯尖锐地批评了一位可怜的诗人。这对批评家来说也许很寻常,因为批评家总是把自己看作文学的守护神,但不同寻常的是:这位诗人是约翰·弥尔顿。

  弥尔顿的名字镌刻在图书馆墙壁上,人们带着庄严的语气提起他,如同提起荷马和维吉尔。一个理智而天真的人,理所当然认为他已经超越了李维斯之流的批评。但也引起了一个问题:当一位作家进入经典的殿堂,一个批评家冲进去试图把他重新拉出来,这有什么意义呢?

  但是,这样的冲动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就好像烧烤祭坛上的神牛一样。马丁·艾米斯就曾批评塞万提斯(“阅读《堂吉诃德》就好像你最难以忍受的长辈前来造访,喋喋不休地自吹自擂,没完没了地回忆陈芝麻烂谷子的事。 ”)安东尼·伯吉斯曾发泄他对《悲惨世界》的厌恶(“呆板无趣,离题万里,多愁善感,情节离奇,充满说教和闹剧。 ”)乔纳森·亚德利多年来一直抨击《老人与海》以及《麦田里的守望者》(“从任何理性的批评观点来看,这是两部最糟糕的小说。 ”)戴维·谢尔德最近批评《哈姆雷特》太沉闷(“我真想把这些老套的情节扔进沟里,让人物都住嘴。 ”)凯思琳·舒尔茨这样指责《了不起的盖茨比》(“审美上受到过高评价,心理上空虚,道德上自鸣得意。 ”)

  由于《了不起的盖茨比》又一次吸引了好莱坞散漫的目光,舒尔茨的批评引发了许多争论。乔伊斯·卡罗尔·奥茨在推特上表示:“憎恨小说 《了不起的盖茨比》就好像朝伟大的经典吐痰。”但是,也许真正的问题是:“经典”究竟意味着什么?

  1850年,现代批评之父圣伯夫这样定义“经典”:“真正的经典作家,必须丰富人类的头脑,并使人类智慧进步;他发现明确的道德真理,或者揭示了人们内心共同的永恒激情;他无论以何种形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思考及创造,必须伟大而宽广,敏感而精炼,理智而优美;他以自己独有的风格写作,在所有时代都能引起共鸣。”一个世纪之后,T·S·艾略特把经典定义为 “成熟的思考,成熟的态度,成熟的语言,以及完美的风格。 ”

  也许这些定义都不适合我们现在对这个词的理解。艾略特认为,经典使得一个伟大的文明在其顶点变得神圣化,唯一完全符合他的标准的作家只有维吉尔。他认为乔叟和莎士比亚有点粗糙,歌德过于粗鄙,蒲柏太矫揉造作,除了顺便提了一句亨利·詹姆斯,他甚至都不耐烦提一下美国作家。圣伯夫的标准更灵活一些,但是他认为只有终身学习,并有余闲饱读藏书的读者才能辨别经典,这样的读者只存在于文学沙龙和象牙塔中。

  托克维尔在《美国的民主》中观察到,美国人尊重科学与艺术更多出于实用,而非抽象的价值。看一看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书店经典区域,经典书目五花八门、包罗万象,但是艺术才华不再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现在经典的标准是文化上的重要性,作家被遴选为经典,并非因为他们伟大而是因为他们重要。

  换句话说,当下经典的标准是社会学上,而非美学上的。这就是为什么文笔单调贫乏的乔治·奥威尔和奥尔德斯·赫胥黎铁定属于经典,而弗兰克·奥康纳和尤朵拉·威尔第这样的大师被轻易排除在外。 《1984》和《美丽新世界》深深地镶嵌在历史和语言中,但是尤朵拉·威尔第除了完美的风格还有什么呢?亨利·米勒幸存下来,因为他震惊世人差点被审查(同样地,D·H·劳伦斯如果没有《查泰来夫人的情人》也会不幸沦为脚注)。连《消费者报道》的文笔都要比厄普顿·辛克莱的大多数小说好,但是他的《屠场》催生了立法改革,因此只要美国存在,他也会永久成为经典。

  假如不同时代的不朽作家,按照各自的轨道运行于同一个艺术星空,那么如今学校课程中的经典名著就会引发历史必要性的多米诺效应。古希腊、古罗马的著作很重要,因为它们影响了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著作很重要,因为它们削弱了教会的霸权;启蒙也很重要,因为它带来了现代民主。这些著作受到重视,总有一些实际的因素在起作用。

  没有人指望《愤怒的葡萄》会被逐出高中课本,无论如何,它是高考中关于大萧条问题的答案。但是,批评家可以客观地声称这是本烂书。一旦对经典著作的艺术水准的根本信仰消失,西方经典就会变成西部荒原。假如你声称 《圣经》只不过是一堆被过高评价的混乱的哲学密码和民间传说,你也许得上法庭;假如你在公共场合宣布弥尔顿是个傻瓜,你也许会获得大学终身教职。乐意使经典受到写作新手一样的质疑,使得我们时代的批评粗野但充满活力,因为只有无人继续阅读经典的可怕时刻,它们才会找到安宁。

  (编译 丁宇岚)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