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古建筑"异地迁建"的短板:生态原貌无法复制

2013年06月09日 09:20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浙江龙游的鸡鸣山民居苑,是全国仅有的两处古建筑“异地迁建”保护工程之一,今年3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地政府于上世纪90年代初征地100亩,对亟待修缮却无法就地保护、具有较高文物价值的30多幢古建筑实施异地保护。二十余年来,鸡鸣山民居苑里完成搬迁复建的古建筑共41幢。

  □“迁建是古建筑保护新的探索模式,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抢救性’保护。”现已离世的中国文物界泰斗罗哲文是鸡鸣山民居苑“异地迁建”工程的提议者。事实上,异地保护存在不少“短板”,首当其冲的就是无法复制老建筑的生态原貌,一些蕴含在建筑中的文化内涵也随之消失。其次,还有修缮资金的不足、专业保护团队的缺失等等,这些都使得文物保护工作做起来并不容易。

  每次遇到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只要手机一响,钟金柱的心就提到了嗓子眼,“是不是哪幢老房子有损坏?”

  钟金柱是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风景旅游管理局副局长,分管文物保护工作。龙游县毗邻安徽、江西、福建三省,有着2230多年的建县历史,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特别是明清时期全国十大商帮之一的龙游商帮,在故里建起了一座座深宅大院,虽然历经沧桑,目前仍保有大量带有当地特色的徽派古建筑。据2011年12月完成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统计,具有较高文物价值、需重点保护的古建筑,龙游就有1170处。今年3月5日,县里又有6处不可移动文物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其中,包括全国仅有的两处古建筑“异地迁建”保护工程之一——“鸡鸣山民居苑”,(另一处为安徽歙县潜口民居),以及人工开凿的地下古建筑群龙游石窟(小南海石室),其余还有实行就地保护的文物建筑,如“三门源叶氏民居”和“三槐堂”等。

  由于保护古建筑的意识在村民们心中还未完全觉醒,常要“游说”村民的龙游县博物馆馆长雷栋荣说,协商工作相当耗时耗力,有时一户人家他们一谈就是几个月,每晚谈到凌晨一两点也是常有的事,“很多文物贩子都对我们当地的古建筑虎视眈眈,甚至漫天开价,以致一些不明就里的村民,给我们的保护工作造成许多人为的阻力,他们等得起,老房子可等不起”。

  争议中的保护使命

  保护古建筑不是保护这个建筑本身,而是把它所蕴含的时代记忆一同留存下来。

  走进龙游鸡鸣山畔的民居苑,宛若进入了古村落——祠堂、民居布局考究,读书楼、戏台一应俱全,还有凉亭、古桥、牌坊点缀其间。“这里每幢建筑、每个景致的位置,都参照了古村落的形制。”钟金柱说,上世纪90年代龙游县政府征地100亩,请浙江省考古所古建筑研究院进行规划,并列出了亟待修缮却无法就地保护、具有较高文物价值的30多幢古建筑实施异地保护,“迁建过来的都是龙游县境内的当地无法保护的古建筑,我们不想有留下‘弃婴’的遗憾”。

  为了留住古韵,鸡鸣山民居苑里的祠堂和民居都是迁建保护的古建筑,连青石路板都是向村民征集来的,唯有茶楼、廊桥等少量配套设施才是新建的仿古建筑。“慢工出细活,二十几年来,民居苑里完成搬迁复建的古建筑只有41幢,这也足以说明对古建筑的尊重和迁建保护的慎重。”雷栋荣说。在他位于鸡鸣山民居苑内的办公室,书橱里、桌面上摆满了资料:规划图、复建施工图、工程资质审核表、验收资料等一应俱全,还有不少记录建筑修复过程的光碟。从资料来看,在拆迁之前,委托专业设计单位对每一幢古建筑都进行了全方位的测绘,对整个古建筑的所有构件进行拍摄、编号,编制好迁建保护方案,力求搬迁后最大限度地“原装组合”。“因为这些古建筑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所以修复工作都是在国家、省文物局有关专家的指导下,请具备相应文物保护资质的工程队作业的,以保证在修复过程中不产生‘二次破坏’。”雷栋荣说。

  精耕细作之下,鸡鸣山民居苑里已逐步复建起多个朝代的古建筑,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元代,大多为明清时期的作品,附于建筑之上的石雕、木雕、壁画具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但是,迁建不是古建筑保护的最终目标,而是在无法实施就地保护时才采取的一种辅助手段。”在雷栋荣看来,异地保护还存在不少“短板”,首当其冲的就是无法复制老建筑的生态原貌,一些蕴含在建筑中的文化内涵也会随之消失,“保护古建筑不是保护这个建筑本身,而是把它所蕴含的时代记忆一同留存下来。”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抢救工程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王锦强认为,“如果建筑所处的自然生态原貌、人的活动遭到破坏,就很难展现建筑完整的群貌,格局空间的变迁会改动房屋特有的信息。”在钟金柱之前,曾做过十余年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的黄国平觉得:“新农村建设、社会发展都不可避免地改变了古建筑的原生环境,这些老房子即使不搬到鸡鸣山民居苑,它所负载的信息也已经发生改变了。”

  “迁建是古建筑保护新的探索模式,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抢救性’保护。”现已离世的中国文物界泰斗罗哲文是鸡鸣山民居苑“异地迁建”工程的提议者,他曾多次到龙游考察,看到一座座新房中孤零零的老宅,为了避免它们因年久失修自然消亡或被文物贩子倒卖,希望县政府能集中管理,实行异地保护。

  “邻竹斋”是鸡鸣山民居苑的第一位“居民”,是方志界泰斗、龙游籍人士余绍宋在抗日战争时期住过的地方。1985年,当时的县长钱铭接到举报,得知外地有人出资购买了“邻竹斋”,房子已经拆了一半,正装车运往他乡。他们快速出动追上了运输队,最后收回了这栋对龙游意义非凡的古建筑,并复建在鸡鸣山上。为了避免这类情况再发生,当地在各村设立了“业余文保员”,依靠民间力量第一时间获取信息,制止了多宗古建筑的非法交易。

  1991年,几经考虑后,龙游县政府决定在复建有“邻竹斋”的鸡鸣山区域,请浙江省考古所编制复建保护规划,陆续安置了6幢几近毁弃的重要古建筑,便有了如今鸡鸣山民居苑的雏形。

  “这是特例。”钟金柱说,“我们更坚持原地保护,那是最好的保护,迁建只是辅助手段。”这几年,政府不断加大保护古建筑的宣传力度,使得村民的保护意识逐步提高。黄国平说,每年龙游都会有计划地修缮一批古建筑,资金来源基本靠产权人自筹、县政府和省政府的适当补助。在获批修缮的古建筑中,县级及以上文保等级的古建筑约20处,每幢需资金约40万元,政府投入资金补助30%。另有30至40幢古建筑每幢得到2000元到1万元不等的补贴,用于防漏、防火、防虫等日常保养。对于捐赠古建筑给鸡鸣山民居苑的村民,县里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即综合每幢房子的保存现状、面积、年代、工艺等情况,对产权人予以适当奖励。

  2008年至2012年,龙游县投入古建筑维修的省、县财政专项资金835万元,完成修缮的古民居120幢、古宗祠86幢。“这些钱对龙游这样的文物大县来说是杯水车薪。我们只能按建筑的价值、毁坏程度等选择性地修缮。”钟金柱说,“有些实在来不及修的,只能无奈地看着它们倒塌。”

  “保护之外,也要利用”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以文保发展旅游,以旅游反哺文保,才能摈弃急功近利,做到可持续发展。

  “在龙游,修复工作我们更多的是严格按照古建筑维修规范去实施。”雷栋荣说,政府要求工程队根据国家文物保护相关要求,按照“同材同质同工艺”的要求尽力复原。但从文物保护角度看,有些修补不得不“忍痛割爱”:在儒大门村,国家级文保单位“三槐堂”正在修缮中,由于油漆添加的化学成分可能对木质结构造成破坏,天花板上的原有彩绘图案,缺失的部分只能保持原状;在石佛乡三门源村的叶氏民居,墙体的素面清水砖严丝合缝,这是如今不可能做到的工艺,尽管部分老砖已经斑驳,但仍没有用现代砖块替代;在鸡鸣山民居苑“滋树堂”的门楼上,精心雕刻的九狮砖雕残损了三个,由于工艺精湛、技法失传,成了“补不回来”的遗憾……

  目前,鸡鸣山民居苑文物保护与利用达到互相促进的良好状态,分管文化旅游的龙游县副县长陆民认为,能够“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得益于旅游局和文广新局是一家,“以文保发展旅游,以旅游反哺文保,才能摈弃急功近利,做到可持续发展”。

  在鸡鸣山民居苑中,几处木板上有白色粉笔做的小标记。雷栋荣说,这是工作人员做的维护标记。走在鸡鸣山民居苑中,雷栋荣时常按按电灯开关是否失灵,看看地面木板是否开裂,瞧瞧屋顶是否漏水,一发现问题就给景区管理处打电话,督促管理处工作人员做好日常维护。

  “保护之外,也要利用。”钟金柱说,除了用复建的老宅展示龙游文化,那些仿古建造的商铺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天然展示厅。在“手工编织蓑衣”的店铺中,吕汝财老人正在编席子。他说,这是一名之前到鸡鸣山民居苑参观的北京游客订做的,售价是1500元。5年前,县政府去吕汝财老家湖镇请他“出山”,一开始他还有些犹豫,来了以后发现“订货的是全国各地的买家,每个月政府还补贴我1000元,收入比以前高了”。雷栋荣说,民居苑的商铺多是提供给做木工、雕刻等传统手艺的传人,“这些古老技艺都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地,请他们在这里展示,至少可以让更多人亲眼看到这些精湛的非遗技艺。”

  陆民表示,由于民居苑一期用地已满,县政府又在外围规划了250亩地做二期工程,今年9月将有新一批古建筑迁入。同时,二期工程将建一些仿古建筑,作为旅游配套设施,“今年,龙游已成为浙江省文化旅游融合试点县”。

  “骨架搭好了,肉还没长出来”

  每一级文保单位都必须请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工程队来修缮,目前有限的经费,很难满足修缮的需求,“根本修不过来”。

  对于鸡鸣山民居苑的开发利用,雷栋荣感到可以做的还有很多,“现在骨架搭好了,肉还没长出来。”他打算和工作人员从史料和村民口述中,挖掘每幢迁建建筑背后的故事,把龙游的文化更好地传播开去。

  “对于我们这支不是科班出身的团队来说,做好文物保护和利用并不容易。”钟金柱说,县里做文保工作的人员都是“半路出家”,“真希望有文博专业的学生来。”

  除了“软件”上的忧虑,钟金柱感到“硬件”上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目前,龙游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10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36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47处157点、县级文物保护点91处。每一级文保单位都必须请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工程队来修缮,目前有限的文物保护专项经费,很难满足修缮的需求,“根本修不过来”。

  正在修复国家级文保单位“三槐堂”的木匠吕师傅说,他做木工四十余年,5年前进入有文保资质的工程队。与现代建筑相比,他感到古建筑的木工很难做。他指着古戏台上一根一米来高的光面柱子说,上面有顶、下面有石墩、左边又是柱子,由于原件都不能破坏,新安上去的木头得尽可能贴合边边缝缝,“就这根柱子,我做了整整15天”。但是他依然决定继续这份辛苦的工作,“和做一般木工不同,修老房子的活差不多天天有。我只做浙江境内的,都已经忙不过来了。”

  “所以,培养出龙游的专业修缮队伍非常重要。”钟金柱说,对于县级保护以下的古建筑,县政府可推荐当地的工程队完成修缮。现在,龙游境内有三四支队伍共计100余名木工、泥匠从事这份工作。钟金柱感到,起用当地队伍可以减少开支,而且他们更熟悉龙游建筑的特点,对修缮工作的开展更有利,“只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很难取得相应资质,不能参与更高层面的修复工作”。 记者 单颖文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