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台湾村庄上演端午传奇 坚信全村是屈原子孙

2013年06月12日 08:0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每到端午节,屈家村村民就会到供奉屈原的泰和宫祭拜。

  湖北秭归赠送给屈家村的屈原铜像。

  端午,令2000多年前荆楚大地上的悲剧诗人屈原至今仍活在我们中间,即使我们已经难猜“帝高阳之苗裔兮”的原意;端午,令台湾彰化市宝廍里20多户屈姓人家将屈原像请进神庙供奉,即使他们已经说不出来从大陆渡海来台的轨迹。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穿越时间的长河,凝聚古今的空间。端午前夕,记者采访彰化市的屈姓人家,感受到端午不只是吃粽子、赛龙舟,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与情感,无论个体走得多远,总会在夏初的时候,隔着海峡,隔着大洋,遥想那条叫汩罗的江。

  楚臣的龙舟万桨扬波/却年年回到江南/回到岭南,回到海南/更回到,今日,海峡此岸。——余光中

  彰化市宝廍里,一个传统的台湾乡村,至今以种稻为生。靠近公路的一大块空地,现在被开辟成“景观公园”,为乡民和过路的人提供休闲歇脚之地。公园面对村落立着一尊屈原铜像,铜像高180厘米,屈原在宝廍里的朝霞夕阳、稻香炊烟里迎风徐步、低头沉思。屈原为何、如何落脚此地?这是所有看到铜像的外人发出的疑问。

  走进村落,曲曲折折到了屈国老人的家,老人坐在新居院子里,儿孙绕膝,院外稻田成片,波斯菊在田头怒放。老人告诉远方来的记者,这里世代居住着二三十户屈姓人家,这二三十户连成片的人家被人称为“屈家村”,成为宝廍里的“村中村”。“我们是全台湾唯一屈姓人家集中的聚落,台湾姓屈的大多数是从我们这里走出去的。”目前屈家村最年长的就是83岁的屈国老人,他被村里人尊称为“长老”。屈国不会讲“国语”,他出嫁的孙女宜榛赶回来给记者当“翻译”,“阿公说不知道哪一辈从什么地方来的台湾,祖坟上的碑写的是来自福建晋江,长辈们的记忆只上推到日据时代,再往前兵荒马乱,家谱也丢了。”

  没有家谱,屈家村仍尊屈原为自己的祖先。台湾民间信仰众多,宝廍里有一座泰和宫,供奉“三府王爷”,成为附近的信仰中心。屈家村人把一尊30厘米高的屈原像“挤”进宫中供奉,时至今日,不少当地人已称泰和宫为“屈原庙”。

  两岸深入交流后,屈家村的消息被屈原故里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得知,秭归复制了一尊屈原祠的铜像送给屈家村。这段佳话佐证了诗人余光中的句子:“……更回到,今日,海峡此岸。”

  屈夫子,因您一生的洁白,中国两千年长卷开满了您诗的门生,台湾络绎于途的皆是您诗的弟子,为何还在乎姓不姓屈?——白灵

  有学者提出,屈原生平只见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和刘向《新序·节士》中,信息很少,家世成谜,无法考证其后辈子孙。

  但台湾彰化的屈家村坚信他们是屈原的子孙,与邻近的其他人家不同,屈姓祖辈传下来的老屋门楣,都悬挂着“临淮衍派”4个大字,屈国老人告诉记者,他听长辈说,屈原曾居住在淮河一带,“临淮衍派”就是屈家子孙的标志。

  即使没有学术的论证,屈原也早已成为屈家村乡民情感和精神的凝聚纽带。他们以屈原为荣,成立“屈氏宗亲会”,联络四散在外的屈氏子孙。屈家村有每年选“炉主”的习俗,每逢端午,屈原的神像被迎奉到“炉主”家中供奉,“炉主”做东开出流水席,从各地赶回来的屈家子孙到“炉主”家聚餐、祭拜。有了这样的每年一祭,即使已经离开屈家村多年,即使祖屋已失修不能落脚,子孙们也会在端午节从台湾各地回到故里,在“炉主”家攀亲认故,屈家村人永远不会“散掉”。

  记者在屈国老人家见到老人的侄子,他今年被村里选为“炉主”,记者问他会不会工作量太大,他笑着说:“现在已经在准备了。”“喜欢当‘炉主’吗?”“大家轮流当,都会当好。”

  端午,就这样凝聚起屈家村,凝聚起彰化与姊归,凝聚起写汉字的诗人,也凝聚起千年传承的中华民族精神。

  就像台湾诗人白灵写的:“皆是您诗的弟子,为何还在乎姓不姓屈?”

  读《哀郢》《怀沙》有谁不尊重诗教?/有谁不为华夏的人格情操而骄傲?——郑愁予

  屈家村坚持把屈原像供进泰和宫,据说缘于几十年前屈家村人不服气台北、台南没有姓屈的人,却供奉屈原。由此可见,尊崇屈原在台湾绝不止于屈家村,端午是台湾由北到南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放假、吃粽子、划龙舟、看表演,都是每年初夏时节的必有活动。

  每逢端午,台湾有水的城镇都会举办龙舟赛,当地的最高行政领导都会“赤膊”上阵划龙舟,马英九在台北市长任上就曾参与划龙舟活动,现在,他由市长升任台湾最高首长,也会到新北市碧潭的龙舟赛上一试身手。鼓乐声中,呐喊四起,各船齐发,摊商沿水摆开食摊,每场龙舟赛都是民间一场嘉年华,为老百姓的日子抹上亮丽的一笔。

  相思需要空间的距离,凝聚需要时间的延长,离乡越远,越需要仪式来加深来时路的坐标。端午,便是远离长江、黄河的中华子孙传承中华文明的一个节点。诗人余光中的诗句凝结了这份情节:有水的地方就有龙舟/有龙舟竞渡就有人击鼓/你恒在鼓声的前方引路/哀丽的水鬼啊你的漂魂/从上游追你到下游/那鼓声/从上个端午到下个端午……

  因为有上个端午和下个端午,无论是在台湾还是港澳,无论是太平洋岸还是大西洋畔,凡是有中华民族印迹的人群就会记住屈原、记住汩罗江、记住中华文明,因为“有水的地方就有人想家/有岸的地方楚歌就四起/你就在歌里,风里,水里……(余光中)”;还因为,正如诗人郑愁予所言:有谁不为华夏的人格情操而骄傲?

【编辑:王牧青】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