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纪录片《京剧》引争议 贸然采信野史并非专业态度

2013年06月24日 09:26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八集纪录片《京剧》日前结束在央视一套的首轮播出。作为第一部以纪录影像来全景解读京剧艺术的荧幕作品,该片从6月3日播出第一集开始,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也因为独特的影像风格和史料引用错误而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围绕这些争议,记者在节目播出之后采访了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瑾和周信芳艺术研究会会长、上海市剧协副主席黎中城。两位都曾以京剧研究专家的身份在《京剧》一片中出现过,如今在镜头之外谈起对该片的观后感,他们不约而同地表示:业内普遍对于该片充满期待,毕竟在当今粗制滥造之作充斥的电视界,总算有人将镜头对准京剧,且吸引这么多人来关注,很不容易;然而,看到一些本可避免的错误稀释了该片的专业浓度、降低了其在学术上可能达到的高度,“感到很可惜”。

  贸然采信野史,不是专业态度

  早在《京剧》播出之前,主创人员就表示,希望通过该片展示京剧在200年发展中经历的传承流变。因此,片中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材料,却在播出之后被京剧迷批为常识性错误。比如在第一集中称谭鑫培在43岁那年被慈禧赐予四品顶戴,在第五集中将周信芳归入“四大须生”之列。京剧艺术研究学者柴俊为在自己的博客中指出,历史上得过四品的伶人只有一个,是道光时期惇亲王府的全顺,还是绵恺私藏宫中裁退的伶人,擅自给他弄的。而“四大须生”是北方京剧界的叫法,周信芳作为南方京剧界的代表人物并不在此列。

  傅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可了这些指正。他告诉记者,坊间一直流传着很多关于京剧的野史,比如梅兰芳与谭鑫培合演《汾河湾》时,就传出过他在台上走错位而被谭鑫培当场挤兑的故事,梅兰芳本人不胜其扰,后来特地站出来辟谣,说这样的传闻实在是冤枉了谭鑫培。在傅瑾看来,很多人对传闻宁可信其有,是因为它们往往比正史有趣,“《三国演义》肯定比《三国志》有看头多了”;但作为《京剧》这样摆出文献姿态的纪录片,对于材料的来源和可信度应该有基本的判断,而不能为了好看而走野史路线。事实上,目前关于京剧的可靠研究并不少,傅瑾两年前就主编过《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不存在找不到可靠文献资料的问题”。

  专业性可看性,并非难以得兼

  很显然,在好看与专业之间,《京剧》的天平是向前者倾斜的。创作者曾经表示,该片是一部普及性的入门纪录片,一部“讲京剧的纪录片,而不是京剧舞台艺术纪录片”。也就是说,该片的目标观众并非京剧迷,而是那些平时不大接触和了解京剧的人群,因此“好看”是必须的。

  然而,在黎中城看来,好看与专业并非不可得兼,二者之间的关系恰如同毛与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黎中城形容该片中不少画面都“美而空洞”,是一种镜头的浪费,“树啊,水啊,屋檐啊,好像文章里的废话,很拖沓”,而真正跟京剧有关的内容则主要通过旁白来交代,缺少严密的逻辑关系,“东一榔头西一棒”。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呈现出一种真实客观的态度,《京剧》剧组采访了大量京剧研究者,其中就包括黎中城和傅瑾。“其实我们在采访中说了很多,力图完整地阐述一个观点或者叙述一件事情,但最后每个人的话都只用了一两句,有些已经不是我们当初想要表达的意思了。”专家学者的话被当成了台词,支离破碎地安插在创作者需要的情境里,黎中城说,这种做法“不是很严肃”。

  记者了解到,整个《京剧》的拍摄制作用时两年,但准备工作长达近10年。正因为如此,业界普遍对该片寄予厚望。“结果离大家期待的比较远,觉得比较遗憾可惜。”两位专家这样向记者表示。 本报首席记者 邵岭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