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广东禾楼舞“脱胎”不“换骨” 传承后继有人

2013年07月10日 21:2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广州7月10日电 题:广东禾楼舞“脱胎”不“换骨” 传承后继有人

  作者 廖丽丽

  如果没有一个叫傅志坤的医生,被誉为中国民族舞蹈“活化石”的广东“禾楼舞”,也许不会出现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单上。

  不久前,国家非遗文化“禾楼舞”传承人傅志坤来到广州,参加第二届岭南民俗文化节。

  在文化节上,66岁的傅志坤亲自敲打着木鼓,十几位舞者伴随着木鼓与铓锣声起舞。领舞者以面具遮脸,头戴莲花冠,肩披红色间黄方格袈裟,一手持系有彩带的铜铃,一手持牛头形状的锡杖,其余舞者亦戴面具,身穿黑色衫裙,头戴小竹笠。男舞者手握火把,女舞者手拿谷穗,边唱禾楼歌,边摆身、摇手、踏足,向着东南西北四方起舞。

  古朴粗犷、原始的图腾舞蹈动作引起观众阵阵喝彩,阵阵掌声给了傅志坤无限动力,也让他回忆起禾楼舞“复活”之路的艰辛。

  傅志坤说,“禾楼舞”是庆祝丰收、祭祀神灵时跳的舞蹈,主要流传于广东云浮郁南县连滩镇一带,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但“文革”期间,禾楼舞被视作封建迷信而销声匿迹,这让傅志坤感到无比失落。

  退休前,傅志坤是郁南县第二人民医院的医生,他最大的爱好是研究郁南县连滩镇的民间艺术。傅志坤告诉中新网记者,年幼时,他常常牵着母亲的衣角去村里看老艺人跳禾楼舞。

  “几十年过去了,我依然记得那摄人心魄的鼓声、映红天际的篝火、悠远神秘的歌声。禾楼舞不应就这样淡出人们的视线,它是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我们有责任把它整理出来,完整地传承给后人。”1996年,傅志坤开始寻访曾参与禾楼舞表演的古稀艺人。

  傅志坤说,解放初期时,村里常组织人员跳禾楼舞。曾跳过禾楼舞的曾植祥等老艺人,现在依然健在。“我一家一家询问,后来找到曾植祥、胡泉、邱老九、杨植南这些老艺人,向他们请教禾楼舞的舞蹈动作、音韵节奏和唱词,靠着他们的记忆和史书记载,逐渐恢复了禾楼舞的大致模样。”

  在1996年的第五届连滩民间艺术节上,销声匿迹数十年的禾楼舞重出江湖,在当地轰动一时。但傅志坤却依然开心不起来,禾楼舞的表演艺人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如何在后生中传承成了一个问题。

  “我找到县里的文化部门,我说要保住禾楼舞,最后还是看娃娃们愿不愿意学。后来镇上的中学开始举行民间艺术培训班,专门教学生跳禾楼舞,吸引了很多学生来学,我悬着的心才慢慢放下来。”傅志坤说,目前年龄最小的禾楼舞者是一群还在读幼儿园的孩子。

  尽管年轻人跳出的舞蹈,已不是远古的模样--以前的面具是用笋壳制成,现在一律换成了硬纸板;以前的程式包括调香、请神、调扇、调铃、造禾楼等十几道,现在是改编后的艺术表演;“但只要禾楼舞‘脱胎’而不‘换骨’,继续保持传统的根基不变,我就心满意足了。”傅志坤笑呵呵地说。(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