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余华回应"第七天"争议:它最能够代表我全部风格

2013年07月12日 09:21 来源:信息时报 参与互动(0)

余华近照。杜斌 摄

《第七天》书封。

  余华的新作《第七天》,上市才短短二十来天,一直处在舆论风口浪尖。

  虽然余华本人已经做了回应,“新闻串烧”、“平庸剪报”、“语言小儿科”之类质疑依然不绝于耳。

  与网上出现一边倒坏评截然不同的是,在“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和“复旦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联合发起的余华长篇小说《第七天》研讨会上,到场的学者、教授集体为余华辩护。

  余华也是果断捍卫自己新作:“假如要列出一部最能够代表我全部风格的小说,只能是这一部,因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一直到现在,我所有作品中的所有因素,它已经统统包含进去了。”

  北大教授黄燎宇直接说余华的《第七天》把中国人的悲哀和善良都写绝了。

  北大教授陈晓明对网友炮轰新作语言不好,感到非常震惊:“《第七天》语言不好,你还想要什么语言?那是有一种诗性在里头!”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新颖认为网友之所以会认为余华只是在做新闻剪报,是因为余华写的是我们已经视而不见的日常生活,太真实,触及了我们这个时代一些我们远远没有讲清楚、不愿意讲的东西。

  而一向以严苛著称、曾写文章批评《兄弟》下半部的北师大学教授张柠,这回痛斥起“网友对《第七天》的批评太不靠谱”。他认为《第七天》是一个值得精细阅读的文本,绝不是网传那样简单的新闻堆砌和记录。

  余华本人也在会上谈了自己为什么要创作《第七天》,“中国现实太荒唐,你永远赶不上它,我妒忌现实!我们老说文学高于现实,那是骗人的,根本不可能的。”

  被人骂就意味着有人关注,深知这点的余华再次强调“骂声”完全不怕,但他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会有人骂《第七天》的语言。“有人说语言怎么苍白,语言枯燥无味,白开水一样的语言,我确实没有想到语言也有人骂,因为这个小说的语言我非常讲究的,我修改了一遍又一遍,尤其到一校、二校的时候,改动的全是语言。”

【编辑:鲍文玉】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