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衙门口》:讲述古代官场的那些事儿

2013年07月12日 13:36 来源:深圳特区报 参与互动(0)

书名:衙门口 作者:张程 出版者: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1月

  陈华文

  在中国古代社会,专制等级制度本身的缺陷导致官场贪污腐败屡禁不止,而读书人拼命跻身官场,这在思想的源头为官场的堕落埋下了祸根。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无数年轻人本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发奋读书,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由于“官本位”思想的负面影响,很多人的个性、才华和豪情,被圆滑、平庸、腐败所摧毁。青年学者张程在《衙门口:为官中国千年史》一书中,通过衙门口看官场百态,同时也道出了世态炎凉。

  本书从科举考试、官员职场生活、从政潜规则、官场职业病、权力怪圈等八个方面,为中国古代官场绘制了一幅真实的图景。书中的正史与小说、典故与白话、权力斗争与制度变迁、政治史与社会史并肩而立,读者可以穿梭在达官显贵、下僚小吏、落第士人、隐士僧侣甚至市井小民中间,游走在不同朝代和形形色色的衙门内外。中国古代发展了完备的、稳定的文官制度,很多朝代的更替,倒不如说是“换皇帝不换官僚”,皇室家族变了,文官集团及其制度雷打不动。这种制度对于社会稳定、政治智慧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流弊也显而易见。

  中国古代历史上,做官往往带有现实的、功利的目的,很少有人将做官当成一种事业,反而多数人将做官当成一种出人头地的职业。官吏们口口声声说为民做主,但是在实际行动中是为了享受荣华富贵。书中所讲的官吏,并不局限于有官职有编制的人,而泛指那些能够行使公权力的人员,古人要行使公权力,有四种方式:当官、为吏、入幕府、做差役。在官场中,特权等级制度与贪污腐败是最显著的两大特征。

  朝廷为了养活庞大的官吏群体,每年都要花费巨额的银两,这些费用囊括了官吏们的吃穿住行方方面面。在古代衙门里,公款吃喝是官吏们的重要工作之一,比如在唐代,有人升官了或者工作调动,都要操办“烧尾宴”(取鲤鱼烧尾跃龙门之意),而这项开支,都是动用公款埋单。迎新送旧、招待宾客、法定节假日等,官吏都有理由大吃大喝。州府一级官吏的吃喝,也极尽奢华,和皇帝的档次可以媲美。当然,朝廷也会倡导节俭和廉政,可是地方很多官根本不予理睬。在古代的衙门口附近,必定有酒楼、饭庄、客栈,设施都颇为豪华。有的人就是靠做“衙门饭”生意而发财。

  读书人之所以拼命往仕途上挤,就是为了享受很多的特权。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的古代社会里,普通人能吃上一口饱饭、穿一身保暖的衣服、住一间能挡风避雨的房屋就是好生活,而作为官吏,这些都不是问题。即便是七品县太爷,家眷及仆人的医疗开支也都是免费。衙门里有专门的医疗机构和医官服务,朝廷有太医院,州府有医学院、县衙里有专门的医官。这些医疗机构既是医药行政机构,又是医学教育机构。公费医疗消耗着王朝的财力,官办的医疗机构与医官,也是官吏体制的组成部分,其医务机构本身管理混乱,徇私枉法现象普遍。有的损公肥私、有的公然倒卖药材、有的甚至用萝卜充当人参。很多医官四处跑关系,业务不精,治起病来手足无措。从皇城到县衙,如果有人身患重疾,一般都会到民间寻医问药,因为官吏们深知:真正的高手在民间。衙门里一系列特权等级制度,让官吏们享受着优越的生活,他们在吃喝玩乐中泯灭了斗志。虽然朝廷三令五申禁止特权的泛滥,但是朝廷就是特权的集大成者,专制特权等级制度为王朝的动荡埋下了隐患。

  只要特权等级制度存在,腐败就如同有毒的癌细胞,不可避免地渗透到整个官僚制度中。严惩腐败受到历代王朝的重视,但是效果甚微。官吏们在腐败活动中,有很多不同的形式,书中归纳起来有这样四种类型:首先是直接索贿。这是最原始、最强硬、最没有“技术含量”的方式。如果不给上级衙门的官僚行贿,那很多事情就很难办。其次是钱权交易。受贿者放弃职责,为行贿者提供便利,比如买官卖官就是典型的例子,这种方式一般比较隐蔽,只有行贿者和受贿者知情,钱权交易是腐败活动最普遍、最猖獗的现象。然后是制度性腐败。由于专制制度本身的漏洞,腐败自然有空可钻。腐败如同一张大网,覆盖了官场的角角落落。最后是事务性腐败。很多官吏在实际工作中经常虚报钱财,利用修建工程之便,从中大捞油水。

  在历朝统治者中,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可谓反腐“急先锋”,即便像朱亮祖这类开国功臣,贪污腐败也会被处以极刑。朱元璋的反腐行动取得很大的效果,但是他的子孙执掌皇权后,贪污腐败之风又卷土重来,并且愈演愈烈。

【编辑:鲍文玉】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