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南唐后主李煜疑冢出世之迷待解 传说无史料支撑

2013年07月17日 10:00 来源:郑州晚报 参与互动(0)
南唐后主李煜疑冢出世之迷待解传说无史料支撑
李煜墓,李连堂家所保留的2002版的家谱
李连堂家门口的石羊

  “做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诗中所说的就是南唐后主李煜。

  7月1日上午,洛阳市文物局官网发布消息称:在孟津县朝阳镇后李村发现残缺的唐宋时期翁仲、石羊、望柱等墓前石刻及疑似南唐后主李煜墓葬。

  旋即,又发表声明,称消息不实,系工作人员操作失误。

  但,官方“操作失误”的解释并未平复人们心中的疑问,反而激起了更多的关注和好奇。与官方的冷静回应相比,民间考古热情如火,依据石像生、历史记载、村名传说描绘出一幅李煜墓的出世图卷,真相究竟如何?

  郑州晚报记者 王战龙 洛阳报道

  李连堂叙说“丙寅爷”的故事

  临近中午,村庄的道路上鲜见行人,农村灶台炒菜的香气逾墙而出。“叔,在家没?有人来找你,问李煜墓了!”“咋弄地,尽是找我的?”李连堂掀开门帘,尾音上扬,笑着走了出来,“刚送走了一拨儿,也是问我李煜墓的!”

  李煜疑冢的消息发出后,李连堂“骤红”,成为村里的“名人”——李煜墓的代言人。是日上午,有自称投资开发商的一行三人前脚刚离开,“他们说想开发李煜墓,过来实地看看情况。”

  此前,洛阳市文物局官网消息的源头就来自李连堂,他1949年生,现为孟津县乡村文物保护员,负责村庄周边的文物看管和保护。

  李连堂初识李煜墓是通过同村的“丙寅爷”的讲述,解放前“丙寅爷”以跑古董为生,上世纪80年代去世。多年前,后李村周边民间交易古玩兴盛,李连堂和村里人曾向“丙寅爷”讨教“盗墓故事”。

  “北坡上的古董多着呢!”丙寅爷说,盗墓最兴盛的时候,地里搭着棚,附近出名的老王卖肉,郭记烧饼都有“送餐服务”,直接送到地里,像个热闹的小集市。那时候的北坡上墓碑、牌坊、供案林立,后多不知去向。

  闲聊中,“丙寅爷”说,解放前,他曾进过李煜墓,“里面没啥东西,就一块墓志,上面写着啥侯李煜……”后墓志被卖,具体情节“丙寅爷”并未详细叙说。上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大寨”,北坡上的斜坡地被改成了梯田,曾发现一个盗洞——竖直向下,四五米深,一米多宽,洞壁有可以踩着下去的脚窝(类似农村的红薯窖)。

  李连堂曾顺着盗洞进入墓室,“里面4米多长,4米多宽,砖铺地,啥也没有!”同时代,他在北坡发现了一座石羊和一座石人像,石羊至今仍摆放在李连堂的家门口——体态较胖,头部残失,四条腿蜷缩在身体下。

  “还有一个石人像,在果园里埋着,也是没有头。”李连堂说,身披铠甲,手持利剑,有底座,高1.8米左右的武士。他推算,情况和洛阳龙门石窟缺头的石刻相似,应属被盗。出于保护,李连堂并未向记者展示石人像。

  民间考古爱好者在典籍中搜寻出的“蛛丝马迹”

  后李村东北,沿坡而上,便是李连堂口中的“北坡”,当地村民称其为“老坟台”,后李村去世者丧葬之地。

  在一片玉米和果树地里其中一探沟前,李连堂指着说:“下面就是墓道,当时的盗洞就是在墓门前。”他曾由此下入。

  史载,公元975年,李煜降宋,南唐灭亡,次年,被押至汴京(今河南开封)。传公元978年七夕,李煜42岁生日,写出脍炙人口的《虞美人》,被宋太宗赐酒毒死。

  《宋史》南唐李氏篇记载,李煜“三年七月,卒,年四十二。废朝三日,赠太师,追封吴王。”但,并未翔实记载李煜葬于何处。

  李煜疑冢的出世,主要源于民间考古爱好者在典籍中搜寻的“蛛丝马迹”。

  李凯斌,后李村人,就职孟津电视台,探寻李煜墓的爱好者之一。在他提供给李连堂的资料中,勾勒出一幅探寻李煜墓的“寻宝图”:

  《南唐书》(宋,陆游著)、《砚北杂志》、《李后主评传》等历史典籍中都不约而同提到李煜“葬北邙山”,宋《河南府志》给出的位置更加明确,李煜葬于洛阳城北10里。

  最具说服力的当属徐铉所著的《吴王李煜墓志铭》,徐铉,李煜南唐旧臣,后随李煜降宋,官至散骑常侍。“及其年冬十月日,葬于河南府某县某乡某里……二室南峙,三川东注,瞻上阳之宫阙,望北邙之灵树……”

  李凯斌认为,墓志铭虽未给出明确的地点,但侧面点明了李煜墓的位置所在。

  从“三川东注”、“瞻上阳之宫阙”等语句分析,李煜葬地只能位于瀍水以西、洛水以北、唐上阳宫以北的邙山南麓。参照唐上阳宫这个重要“坐标”,基本可以推断出孟津县朝阳镇后李村为南唐后主李煜墓葬所在地。

  7月11日,阴,水汽弥漫,站在北坡上,极目远眺,李连堂挥手指去,“东南是洛河和伊河交汇处,南边是瀍河,更远处是唐代的上阳宫。”恰与墓志铭中的“三川东注,瞻上阳之宫阙”吻合。

  史料的交叉对比,“特别是石像生的发现,更证明了此处应是一座帝王陵墓,即李煜墓。”李凯斌在给当地政府的《关于南唐后主李煜墓葬的调查和建议》中说。

  “家谱”未能直接佐证后李村村名的传说

  作为确认李煜墓地的另一个重要佐证,就是后李村村名的传说,有观点认为,“后李”两字取自于“南唐后主李煜”。

  “李煜虽为亡国之君,但曾是南国一隅之主且宋室‘以王礼’葬之,故其安葬后当有同宗人守陵,而这些李姓守陵人当是如今后李村村民的先祖。”

  与此相对应的是,距后李村西1公里处为周寨村,相传是李煜最喜欢的小周后凭吊亡夫所筑营寨之地。

  但这样的说法,仅为传说,并无有力的史料支撑。

  沿洛吉(洛阳吉利)快速通道,出洛阳老城区10公里,便是后李村,后李村的人并不都姓李,穿村而过的瀍河将村庄一分为二,河西多姓张,河东多姓李。李连堂认为,河西的张姓应晚于李姓,是后来的“移民”。

  李连堂说,村中李姓原有家谱和祠堂,文革前,曾存有一窑洞的牌位,后被村中长者“挑了几大箩筐,埋了”,村中原有明清版的李姓家谱,现亦不知所终。

  在李连堂家,保留着一本2002年重修的《李氏家谱》,上面提及,“据1963年19世孙作桢《重修家谱序》曰本族祖居山西洪洞大槐树乡,自明末迁至后李村河东,所居在蘑菇疙瘩……”

  对于这种结论,李连堂并不认同,“那些人空有一腔热情,水平不高”,虽此次修订也是根据最早的家谱,但“最早的家谱也是明清时修订的,和宋朝中间断档了几百年”,况且此次修订者去了山西洪洞县,和当地的李姓家谱也未实现完美对接。

  他更倾向于后李村先祖为李煜同姓守陵之人之说。

  那么周寨?周寨村支部书记秦五有说,村中有人曾做过整理,初步认为,村名源自周姓大户人家曾出了一个周举人,在村南修城建寨。

  他告诉记者,村里姓氏相对杂乱,周、聂、齐三姓人口相对较多,暂未发现与李煜和小周后这样的历史人物之间的关联。

  孟津县文物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后李村瀍河两岸的缓坡、崖壁及附近的台地,是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后李遗址”。

  一切谜团尚待时间来破解

  俗语称“生在苏杭,死葬北邙”,邙山雄浑逶迤横卧于洛阳北侧,土厚水低宜于殡葬,为历代帝王将相、富户巨贾迷信的风水宝地,古墓冢星罗棋布,堪称中国的“金字塔”群。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感慨,“贤愚贵贱同归尽,北邙冢墓高嵯峨”。

  “现在李煜墓的说法,主要还是来自于民间。”李乾有,孟津县文物管理局局长。今年4月份,孟津县文物管理局曾对李煜疑冢做过基础性勘测,墓葬长、宽均为20米,墓室距地面约6米,长4.5米,宽4米,有过洞3道,渗水井3眼。

  李乾有告诉记者,孟津境内邙山陵墓群分东西两部分,整体上是以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后唐、北魏六个朝代为主,西部墓葬多为北魏时期,东部墓葬多为东汉时期。

  李煜疑冢位于西部北魏时期墓葬群,作为民间考古认定李煜墓的重要证据之一石像生,孟津暂未在其他帝王陵墓发现,“也可能因为年代久远,被埋藏于地下”。

  “如果正如李连堂所说,墓葬被盗严重,没有墓志铭等直接证明身份的物证,将如何判断陵墓的主人身份?”

  李乾有说,对于文物考古部门来说,确定一座墓葬墓主身份,需要大量的证据及资料,并要与史书记载进行交叉对比。或许盗墓者认为不重要的一些小物件也可能确定墓主身份,“北魏孝文帝陵就没发现墓志铭,但是根据发掘出的一块令牌,确定了墓主身份。”

  那么,李煜疑冢是否可能进行抢救性发掘?

  李乾有给出的答案并不确定,他说,需报国家文物局审批,但他认为虽过去盗损严重,但现时代并未遭受严重破坏或者盗损,并不符合抢救性发掘的条件,“保持原貌也是对古墓的一种保护方法。”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李姓院长的官方说法是,疑似李煜墓所在地“朝阳镇后李村”也在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的考古调查项目“邙山陵墓群调查与勘测”范围内,但暂未列入搜集整理计划中。

  作为被俘君主,李煜能否享受“帝王”的埋葬规格?石像生是否为李煜墓前所立?……一切谜团尚待时间来破解。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