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文学“高烧”的岁月

2013年07月18日 14:31 来源:山西晚报 参与互动(0)

  本版漫画 牛力

  1980年代,是有史以来文学最辉煌的时期,文学和作家的地位登峰造极。人们最崇拜的不是各类明星,而是作家。后来,人们称这种现象为文学“高烧”,更有刻薄者说,“那年月,作家比驴子还多呢。”

  那时的文学作品,就如同今天的手机、电脑,如果有谁对之不热衷或不熟悉,就“out”了。尤其是年轻人,有点阅读能力的,十之五六是文学发烧友,或伪发烧友——即使不喜欢或不懂文学,也要装出喜欢文学、懂文学的样子,以附庸风雅。因为,爱好文学,特别是有一定文学才能的青年,不但在朋友圈中威望高,在恋爱方面也占很大优势。在这些文学发烧友中,有不少人尝试着写作、投稿。可以说,成为著名作家,是当时许多人的梦想。

  与之相适应,各类文学培训班如雨后春笋盛行起来。省图、南宫、北宫、群众艺术馆等地,每周都要举办文学讲座,场场爆满。记得门票价格是3元,当时我的工资只有三四十元,每月听四次讲座,就花去工资的三分之一,但我还是乐此不疲。

  一般人如果能在报刊上发表一篇“豆腐块”,就“牛”了起来。有些“屡投不中”者,甚至将编辑退稿信中鼓励或客套的文字,也拿出来炫耀。

  很自然地,掌握文稿生杀大权的编辑便成了令文学爱好者敬畏的角色。当时,我明知自己的文字还不够发表的水平,但也四处投稿,目的仅仅是为了得到编辑的退稿信,以及退稿信中点拨、鼓励的文字。我曾收藏过十几封这种信。“高烧”退后,不再认真保护,不知所终。现在想起来真可惜,毕竟是那段“激情燃烧岁月”的一个“信物”呀。

  然而,当时书店里文学名著少得可怜,想看文学名著,需到省图借。然而,省图的接待能力有限,记得好像一年才办一次借书证,每次只办200个。有一年省图办证的日子,天还没亮,我和一个发烧友去排队,结果未能如愿以偿。

【编辑:鲍文玉】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