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章小东小说《吃饭》出版 张充和题书名刘再复作序

2013年08月06日 09:23 来源:长江日报 参与互动(0)

  民以食为天,不吃饭,人没法活。吃饭里有好故事,有大学问,既形而下又形而上,既有人间烟火也有天地自然,粮食连着肚子,连着生存,连着尊严和精神,也未必不连着命运与家国

  章小东是现代文学家章靳以的女儿。她刚刚出版了自己的第二本小说《吃饭》。这本书的“排场”很大——已经宣布封笔的百岁老人、民国闺秀张充和题写书名,刘再复作序,序里还提到,李泽厚也是作者在海外亲近的朋友,对这本书赞赏有加。

  1989年,33岁的章小东携子赴美投奔留学5年的丈夫。为生计,她端过盘子,打过零工,做过电力设计,最终回到自己最爱也最擅长的笔耕生涯。2009年始,她将自己的半生飘泊写成《火烧经》和《吃饭》两部书稿,惊艳文坛,被称为“最老练的小说新手”。

  民以食为天,不吃饭,人没法活。中国又有句老话,“仓廪实而知礼仪”,说明有饭吃,吃饱饭,不是小事。王蒙说过,中国100多年来,吃饱肚子始终是中国和中国人的头等大事。李泽厚说过,自己的哲学,一言以蔽之,“吃饭哲学”。所以说,吃饭里有好故事,有大学问,既形而下又形而上,既有人间烟火也有天地自然,粮食连着肚子,连着生存,连着尊严和精神,也未必不连着命运与家国。

  在美国的家是个“中国文化中心”

  章小东出身名门。父亲章靳以是著名文人,鲁迅先生的扶柩人之一,也是巴金、曹禺的好友,主持过多种文学刊物,与巴金共同创办了《收获》。母亲陶肃琼是巴金夫人萧珊中学同学、生平最亲密的好友。长她12岁的姐姐章洁思是萧珊的干女儿。

  家学渊源,让她爱好文字。巴金、夏志清、李泽厚、莫言,皆是她家座上宾。丈夫孔海立是著名文学评论家孔罗荪之子,现为索思摩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电影教授,他们在美国的家是个“中国文化中心”,最高峰时同时住着7位客人。

  为《吃饭》题写书名的张充和与章小东的父亲章靳以是好朋友,小东叫她“充和姨妈”。为给章小东题写书名,“充和姨妈”专门练了几天。

  父亲去世时,章小东才3岁。章小东说:“我没爹,因为让我没,所以我要找爹。怎么找爹?就是看爹写的东西,跟他以前的朋友、学生谈话,走他走过的地方。”

  那不是修正主义,那个地方叫“伊登”

  “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幼年章小东面对一小盘卷心菜根难以下咽。听着无线电里批评苏联赫鲁晓夫“土豆烧牛肉就是共产主义”是修正主义,她嘟囔了一声:“为什么这么恨土豆烧牛肉?我喜欢土豆烧牛肉,我喜欢修正主义。”母亲听见,惊慌失措地阻止她瞎讲。保姆胖妈却说:“那不是修正主义,那个地方叫‘伊登’,人人不愁饭吃……”

  对“伊登”(其实就是“伊甸园”,记者注)的寻找,贯穿着章小东的海外生活与这本《吃饭》。

  刚到美国,就有人要介绍她去餐馆打工,丈夫也觉得自然,她却感到悲哀,觉得“伊登”成了一梦。转眼听说一位留学生太太在餐馆打完工回家的路上出车祸身亡——为了让儿子早一点出来,她连一顶自行车的安全帽也舍不得买。章小东痛感“‘伊登’离开我更加遥远了”。

  第一天上班,她语言不通,坐错车不断遇险,深夜才回到家。推开家门,丈夫和儿子在沙发里等她,儿子给她留了一块学校里发的蛋糕,不会做饭的丈夫为她烤了一盘春卷,为此还烫伤手,这时她又想:这就是我要寻找的“伊登”啊。

  吃饭,这么琐细,却能让人跌入谷底,也能让人上到云端。

  为了一口饭,有肉卖肉,有灵卖灵

  “就餐”美妙,“找饭碗”残酷。来自上层社会的朋友凯蒂看着美食却总是忍口,她生命的课题是节食长寿。来自底层的人,为了一口饭吃,则有肉卖肉,有灵卖灵。

  章小东见过,一个上了年纪、牙齿脱落的女人,涂脂抹粉去脱衣舞场上班。一个叫大卫的ABC(在美国出生的华裔),因忍受不了家里的贫困离家出走,为了活下去,被女人包养、充当男妓,“只要给钱,什么服务都做,甚至取悦男人”。

  章小东自己,也放下过拿笔的双手,去餐馆里包春卷。“我就看那只钟,15分钟一过1块美金进来。我就是在那算钞票。老板多给我2块,我开心得要死。”周末到餐馆“充当任人使唤的下人”,穿上一条带着口袋的围裙装小费。干活辛苦,但胸前口袋里不断鼓胀,让她兴奋不已,她对丈夫说:“这个资本主义已经把我的士大夫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念头统统冲到下水道里去了。”为了吃饭,她也会做“钞票的喉舌”,为从未见过的餐馆写出一篇天花乱坠的文章。

  活着不只是为了吃饭,但没有饭吃,便没有基本的尊严。

  佛也要出去找饭吃

  “吃饭”有多少规矩?出自名门的章小东自小就接受着外婆、母亲、小孃孃和胖妈们的教育。

  家里从不认为“吃饭”是不雅的事。好婆(外婆)说:“每一个人都要出去找饭吃的,到了吃饭的时间,连佛也要出去找饭吃。佛教里的《金刚经》就是从吃饭开始的,这是最平常的事了,更何况我们这些平常人。”

  好婆(外婆)还有规矩,“‘吃饭’一定要有饭,不然的话,就不是吃饭”!

  吃饭要坐在桌旁,即使在大家都席地而坐的场合,章小东夫妻也坚持让儿子坐到写字桌前吃饭。

  在上海,章小东走到哪里,总被人说是谁的女儿,“到了美国一点优势都没有!但我到了那里,马上就转换好了角色。我妈和外婆一直对我说,吃饭是要紧的,但是要记牢,做人要有尊严,不能偷不能抢不能卖,这是我们家规矩,扫弄堂挖阴沟都可以的”。

  找到了吃饭,却丢失了味道

  《吃饭》的终章,母亲去世,章小东回到上海。

  她为母亲采购头七的食品,想让她老远就认得这是她的小菜。但记忆里的水果店、饺子店、西餐馆、老字号特色小吃,跟当年完全不是一回事了。就连母亲的娘家——好婆家所在的石库门弄堂,也变成了一条开着各种小商店的马路,原来是吃饭间的地方,挂满了各种小商品,“不知道这些人家会在哪里吃饭”?

  章小东感慨:“上海人有句话,出去寻只饭碗头。后来,饭碗头是寻到了,味道没了。人蛮奇怪,没饭吃的时候,要吃饭,吃饱饭了要吃好点,然后要再好一点,慢慢叫(慢慢地),老早的事体都忘记了。”

  【点评】

  阅读章小东的《吃饭》,总让人想起余华的《活着》。《活着》为了活着而不断地死去;而《吃饭》为了吃饭才活着。这不是一部虚构的缥缈,而是我们民族人人记忆散片的黑色之花朵,其真实让人不寒而栗;其质朴使真实成为一种境界而让人尊敬和敬仰。在中国为了活着而吃饭,到美国为了吃饭而活着。这些来自物质的精神之思传递了作家写作的生命之光,而那种吃饭就是生命的故事和人物,则又一次让小说回到了我们民族阅读的伤口上。

  ——阎连科

  “小东认同‘吃饭哲学’的理念,但整部小说却一点也不理念。相反,这是一部最见生活血肉和生活气息的小说。读了之后,我们简直可以闻到包子的香味、牛排的焦味、土豆烧牛肉的美味,甚至可以看到萝卜黄瓜的雪白粉嫩,咸菜豌豆的碧绿生青。用王安忆的语言说,这叫做‘生活的肌理’。章小东的《火烧经》写的是国内的生活,那是动荡的年月,也是连饭也吃不上的年月;而这一部《吃饭》,写的则是海外的生活,这是平常的岁月,也是寻找‘饭碗’的岁月,然而,却又是找到饭碗却丢失了‘吃饭味道’的岁月。小说这样结束:‘我找到了吃饭,却丢失了味道,这是我在异乡的长梦里常常出现的味道,过去的味道,小时候的味道,我自己的味道。’年少的时候,在家乡上海,在父亲、母亲、外婆的温馨‘卵翼’里吃饭,哪怕吃不饱,但饭菜样样都飘着亲情渗入的香味。那时虽然清贫,但不知道吃饭的艰难。出国之后,才知道在海外谋生很不简单。谋求吃饱饭,创造一个生活的前提,这是大事。没有这个前提,就没有自由。没有这个前提,什么北美大地,什么温柔之乡,什么美妙理想,一切都不属于我。”

  “章小东《吃饭》小说的精神内涵,其价值正是她在有意无意中捕捉到人类的终极本体。李泽厚肯定这部小说,恐怕也正是他说的‘情本体’不再是被人们所误解的那种抽象的框架,而是紧密地与人的生存(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小说中所展示的生活细节,本身就是价值,它处处都在证明,情背后是一个更根本的绝对性存在,是一个“人首先要吃饭”的真理。”

  ——刘再复

  (记者 翟晓林)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