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儿童的世纪》:展现西方"发现"儿童的历程

2013年08月08日 09:35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儿童的世纪》 [法]菲力浦·阿利埃斯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在我们一般人的观念中,“儿童”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人生阶段,其相对于“成年人”的含义几乎不言自明。但在法国历史学家菲力浦·阿利埃斯看来,“儿童”观念并非自始就有,而是随政治、经济、宗教和道德发展形成的一个现代性概念。在《儿童的世纪》一书中,阿利埃斯通过考察13-18世纪西欧社会、家庭、风俗、教育方面的历史,向我们展现了西方是如何定义和“发现”儿童的。

  在中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小孩只要一断奶,就和成年人混在一起了。他们的穿着、职业、娱乐、社交,几乎与成年人无异,童工是普遍现象,劳动条件也相类成年人。而在当时涉及儿童的绘画中,他们大多被画上成年人的肌肉,也就是说,儿童只是小上几号的成年人而已。

  这种对儿童权益的漠视显然会遭到现代社会的口诛笔伐。但阿利埃斯认为,拿今人的标准去衡量古人,既无必要,也欠妥当,因为一切还要从当时的社会条件出发,方能理解人们在处理儿童问题上的观点。彼时封建主义尚未被资本主义替代,一切都打着依附关系的烙印,家庭亦未从家族的势力范围内脱颖而出,而家庭本身,其最大要义只为维系财产。因而当时厘定“儿童”概念的依据与其说是年龄,毋宁说是财产关系。在此语境中,“儿童”意指“男仆”、“服务生”、“侍从”、“徒弟”等,这种依附伦理产生的“学徒制”,使儿童过早离开家庭,更难维系家庭亲情关系。此外,当时医疗水准落后,儿童死亡率偏高,客观上造成父母因“儿童死亡不可避免”而对子女无法倾注更多心力,其对子女的冀望,也只停留于子女在完成共同任务、建设家庭方面所能给予的帮助。因此,阿利埃斯总结说,中世纪的家庭,是“一个道德的、社会的,而不是情感的实在”,换言之,儿童观念的萌芽,与家庭观念的兴起是分不开的。

  13-18世纪是西欧封建主义崩溃、资本主义逐步建立的时代,人身与经济依附关系的松弛乃至终结为家庭摆脱家族束缚创造了有力的条件。随着产业扩容、技术提高、贸易频繁和民族国家的兴起,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的细胞、国家的基础和君主权力的来源,其重要性日渐彰显。在此基础上,宗教改革为儿童观念的萌发打上了一针强心剂。阿利埃斯认为正是基督教促使人们“先发现了儿童的灵魂,然后才是他们的身体”。宗教绘画中出现的小天使、圣母圣子图,经由文艺复兴艺术大师们的努力而进入千家万户,儿童观念遂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集体意识中扎根,人们不再简单地将儿童视作“稍纵即逝的过渡时段”,而是赋以更多的关注了。

  但是,阿利埃斯也强调,这种对儿童的关注并非一蹴而就。在书中,他援引法国王室的御医回忆录,讲述路易十三的童年故事。我们惊讶地读到,路易十三穿着裙子,混迹在大人堆里,而大人并不在他面前讳言各种荤段子。阿利埃斯提醒现代读者,路易十三穿着裙子意味着人们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将他从成年人中剥离出来;男孩子穿裙子而不是其他服装则是当年对儿童的关注尚未提升至一个新的层次,在这个层次上,以儿童为目标顾客设计服装将成为新的时代风尚。而大人不忌讳性话题,则代表着漠视儿童的传统观念仍然十分强大。

  如果说17世纪是新旧两种儿童观博弈且保持平衡的时代,那么,从18世纪起,天平开始明显倾斜。随着社会启蒙和道德运动的展开,新的教育观催生了大量面向儿童的学校,因材施教的理念也开始出现。阿利埃斯指出了其中的吊诡面,即教育工作者一方面竭力使儿童远离“社会中污秽的东西”,一方面又通过培养儿童的理性精神来强化和巩固第一方面。这种既希望保留童心又促使儿童老成的观念在今人看来十分矛盾。阿利埃斯再次提醒我们须从时代背景来解读其中的奥秘,因为“把儿童与原始性、非理性和前逻辑阶段相联系是我们当代儿童观的特点”,而在当年的人们看来,“童心”和“理性”是并行不悖的。

  事实上,这个问题至今悬而未决,中世纪小上几号的成年人,如今进化为各种早熟的“小大人”,这一点,阿利埃斯因受时代所限而没有谈及。但《儿童的世纪》的可贵处在于,作者并非单纯埋首史料堆里爬梳儿童概念的演变史,而是揭示社会价值观之于这个概念的影响,“根据环境而有所不同,因时代和人们心态的变化而变化”。这既是治史应有的态度,也是我们观察当下的一个切入口。按照这一思路,我们或可从“小大人”的表述中,窥视到现时代整个社会的风貌及其潮流。(黄夏)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