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花木兰传奇》被指北魏的碑刻牌匾字体不对

2013年08月30日 09:58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图一

  电视连续剧《花木兰传奇》已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完毕。剧中的花木兰我们暂且不表,单说说这北魏碑、匾。连续剧中多次出现北魏的碑刻、牌匾,字体均为小篆,这是不对的。

  小篆匀圆整齐,形体美观,通行于秦朝,故也称“秦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纳丞相李斯的意见,统一文字,将小篆定为正字,大臣的奏章一律用小篆书写。但是,小篆写起来太慢,内容多的奏章,写完要很长时间,所以必须改革。

  小篆的改革始于秦朝。晋人卫恒《四体书势》曰:“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指胥吏)佐书,曰隶字。”可知小篆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书写方便、快捷,改革的结果是隶人所写的隶书得到普遍运用。

  汉、魏时期,笔势、结构与小篆完全不同的新字体——隶书,已经成为通用字体。东汉碑刻上的隶书,笔势生动,风格多样,深受书法爱好者的喜爱,至今学写隶书者,仍特别重视东汉碑刻。魏受禅碑,乃三国·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所立, 记述魏文帝受汉禅让事。其正文已不用小篆,全用隶书。

  我国的书法,至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减省汉隶的波磔,改变汉魏以来质朴古拙的书风,形成了妍美流便的新体,至隋、唐,楷书完全成熟。

  在魏、晋和隋、唐之间,有一个过渡阶段。这一阶段出现了魏碑体,亦称魏体。

  魏碑体多见于当时的石刻、摩崖和造像。见于石刻的,有《灵庙碑》、《鞠彦云墓志》、《晖福寺碑》、《郑文公碑》、《张猛龙碑》等。见于摩崖的,有《石门铭》、《吊比干墓文》等。见于造像的,有《孙秋生造像》、《始平公造像》、《杨大眼造像》、《解伯达造像》、《六十人造像》等。

  从书法史的角度而言,魏碑体方正、凝重,笔气浑厚,意态跳宕,脱出隶法,是楷书的发展阶段,上承二王,下启隋、唐。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魏碑体,就没有唐代的楷体。

  北朝的书法水平,以元魏为高。元魏(包括北魏、东魏、西魏)的书法水平,以北魏为高。清人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备魏第十》曰:“北碑莫盛于魏,莫备于魏。”

  既然汉魏的碑刻已用隶书,北朝书法以北魏为高,而北魏的书法又多见于碑刻、摩崖、造像,那么,北魏的碑刻、牌匾就不会使用小篆,而只能是魏体。清人阮元《揅经室集、南北书派论》:“北派是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榜。”也说明北魏石碑、牌匾上的字体是魏体。所以,连续剧中石碑上的“谢弃尘将军之墓”、茯苓的“天下第一绣女”匾上,文字都应该用魏碑体。文并图/饶少平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