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地方戏或成“濒危剧种”:社会适应性衰退

2013年08月30日 10:30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山东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王华莹表示,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其他文化消费方式的挤压,使地方戏群众基础日益薄弱。由于剧种和剧团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不断下滑,人才外流、断层现象普遍存在。此外,地方戏的自身发展也存在问题,部分剧种已经与社会发展和时代审美需求产生很大距离,艺术生命力和社会适应性衰退。

  政策扶持激发内生动力

  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山东省于2011年正式启动“山东地方戏振兴工程”;同年,该工程被列入山东实施文化强省战略的重要内容。

  以政策为突破口,山东加大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力度,将改革的“活水”贯穿地方戏振兴全过程。结合“十艺节”筹办,山东省的“艺术创作专项资金”在2011年达到2500万元,其中60%以上用于扶持地方戏创作生产。在省级部门带动下,各地市对地方戏剧种及相关院团的扶持力度也逐年加大。济南市从2011年起,每年增加1000余万元,支持包括地方戏院团在内的各类艺术创作及基层文化活动。青岛市财政每年拿出200万元,带动社会资金600多万元,用于鼓励艺术院团打造地方戏精品。

  通过健全戏曲人才选拔机制,完善戏曲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加强戏曲人才队伍建设,山东地方戏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问题已得到初步解决。地方戏中青年演员大赛、地方戏新创作小戏展演在“以赛代练”的同时,充分激发了年轻演员的积极性。

  近年来,山东相继推出了吕剧《苦菜花》、《补天》,山东梆子《画龙点睛》、《山东汉子》,柳子戏《江姐》等一批地方戏优秀作品,收获了“五个一工程”奖、国家优秀保留剧目大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文华奖等多个国家级大奖,山东地方戏在宏观层面上呈现出创作、演出两繁荣的景象。

  健康发展需长效机制

  不得不承认,在许多地方戏成为“濒危剧种”的背景下,短期财政支持和人才培训仅是“缓兵之计”。如何让地方戏真正“起死回生”,发挥其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是各地政府需认真考量的问题。

  记者拿到的《山东省地方戏振兴实施细则(草案)》显示,借助文化部有关地方戏曲剧种保护扶持措施,山东将制订详细的地方戏发展长期规划。将用5至10年时间,逐步建立起管理规范、运行科学、保障有力、市场活跃、人才水平明显提高、剧目创作普遍繁荣的戏曲事业发展新机制。根据方案,山东将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发掘特色文化资源、全力培育“名角”等方式,打造地方戏精品;通过扶持院团机构外出交流、定期举办巡演、加强理论研究等方式扩大山东地方戏影响力和知名度。

  “设立振兴地方戏专项资金,用于地方戏重大艺术活动、重点剧节目创作生产、后备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和资料整理等工作,可以让地方戏传承无后顾之忧。”王华莹认为,在保障资金的同时,地方政府应制订地方戏近、中、远期保护规划,建立并完善地方戏的经济扶持政策、社会保障政策、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安排专项经费、职称编制及建设用地等,建立地方戏人才培养基地。同时,还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培养山东地方戏未来的观众,为地方戏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记者  苏  锐)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