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城乡交叉地带的城镇生活成乡土写作的新主题

2013年08月30日 13:29 来源:深圳商报 参与互动(0)

  《出梁庄记》、《一个村庄里的中国》、《田园将芜》、《土地的黄昏》等一批描写城乡交叉地带的城镇生活以及带有田野调查意味的纪实类作品,成为近年来乡土写作的新主题。

  从鲁迅的《故乡》开始,“乡土中国”一直是百年来中国人绕不过去的情结。随着城镇化的进行,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农村“空壳化”现象越来越突出,有人认为“乡土中国”、“乡土写作”已经终结的时候,也有人将视角对准正在消失的乡村。近年,涌现了一批诸如《出梁庄记》、《一个村庄里的中国》、《田园将芜》、《土地的黄昏》等描写城乡交叉地带的城镇生活以及带有田野调查意味的纪实类作品,成为乡土写作的新主题。

  一代又一代作家描写乡村

  田野、田园、乡村、村庄、乡野,这些代表着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认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他把人和土地、农耕文明的关联都归于一种“本色”,因此,整个民族、整段历史的命运,都不可避免地被脚下的每一寸土地丈量和承载。

  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乡土文学一直是其中举足轻重的部分。从鲁迅开始,一代又一代的作家都孜孜不倦地表述着自己眼中的乡村,以及自己理想中的乡村。文化学者杨早指出,“此前的乡土小说作家,以鲁迅为开端,或带有强烈的启蒙心态,或怀抱理想化的田园想象,将中国乡村作为‘文明’的对立面加以书写。赵树理之后,这一派作家转而用阶级斗争视角关注农村的权力关系变化,将农村题材变成了当代文学中最为丰富成熟的创作资源。”

  文学的乡土之根被连根拔起

  2012年,长篇小说年度出版总量达到5000多部,数量上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但在数量激增的同时,那种传统意义上的乡土小说,却很难找到了。文学评论家孟繁华指出:“由于近十年来中国乡村的‘空心化’和乡村文明的崩溃,乡土文学正逐渐消失。都市化进程的过快发展让许多作家来不及反应。”对此,余世存指出,现在作家笔下的乡村已经没有了精气神,因为乡土中国最有活力灵性的人物和最宝贵的资源都进城了。

  作家阎连科也表示,“今天的中国作家,应该说更为活跃或者年龄大一点的,都来自于中国的乡村,比如莫言,我们这一代人几乎都来自于乡村。”虽然来自农村,但对于现在农村的情况并不熟悉,阎连科说,“我们这一代人只能写二三十年前记忆的乡村,而我们已经走进城市,再也无法回到乡村去,无法写作今天的乡村,这是我们今天写作的困惑。而当下非常熟悉乡村的作家,写作中都没有那么饱满,把今天的乡村写出有经典意义的作品好像还没有产生。”

  评论家韩浩月指出,乡土曾是文学最肥沃的土壤,莫言、贾平凹、陈忠实、路遥等等,可以说中国顶级的作家大多与乡土血脉相连。但自从作家进城之后,文学的乡土之根已经被连根拔起了,有些作家住在城市的楼房里,却没法为城市写一个长篇,他们的笔触,仍然只有在朝向乡土时,才会汩汩流出文字,只是,这些文字不再具备浓重的情感。

  乡土文学的时代转型

  随着乡村城镇化的拓展与外来务工者的加入,使得乡村与城市从外到内都发生着巨大的新变。这种不可逆转的社会变动,使得人们的生活,彼此的关系,都发生着深刻而微妙的变化。而现实生活中的这种新的动向,被一些敏感的小说家所关注与感知。

  近年,与乡土生活有关的长篇小说写作,更多地为那些描写城乡交叉地带的城镇生活的作品,以及那些带有田野调查意味的纪实类作品所替代。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文学蓝皮书《中国文情报告(2012~2013)》日前指出:这种变化也许带有某种标志性意义,即旧有的乡土文学写作,开始走向终结。乡土文学的时代转型,由此拉开了它的新的帷幕。

  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成为这类写作的代表。在2010年出版的《中国在梁庄》中,梁鸿为我们展示了大量村民离乡后梁庄的凋敝:村里满眼是新盖的房子,但住在里面的只有老人与孩子,土地荒芜、垃圾遍地,村小学变成了养猪场。这是一个空巢的梁庄,也是没有精气神的梁庄。而在今年出版的《出梁庄记》里,51个人进城务工的梁庄人成为中国2.5亿个农民工的缩影。“他们是中国特色农民,长期远离土地,长期寄居城市,他们对故乡已经陌生,对城市未曾熟悉。然而,他们构成完整的农村与城市,构成完整的中国。”该书刚一出版便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奖、非虚构写作大奖等多个奖项,引发人们对乡土写作的重新认识。

  此外,学者熊培云在《一个村庄里的中国》一书中,以故乡村庄为立足点,考察百年来中国乡村的命运。日前修订出版的张柠的《土地的黄昏》从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等角度对于作者多年的乡村经验进行了深入剖析和“抢救式发掘”,江子的散文集《田园将芜》则从文学角度,为农耕文明唱起了一曲挽歌。

  著名作家李洱表示,中国乡村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中国这些农民工,他们的生活跟我们的生活关系这么密切,他们个人的喜怒哀乐需要在文学作品中有直观的呈现。(深圳商报记者 谢晨星)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