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揭秘诺奖得主莱辛:童年不快乐 高中没毕业

2013年11月20日 14:39 来源:大河报 参与互动(0)

  11月17日,英国女作家、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去世,享年94岁。

  莱辛是世界文学巨匠,她一生创作小说、戏剧、散文、诗歌共50多部,其中小说就有27本。代表作包括《金色笔记》、《野草在歌唱》、《暴力的孩子们》等。在2007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多丽丝·莱辛,获奖原因是这位女性经验的史诗作者“以其怀疑主义、激情和想象力审视了一个分裂的文明”。

  批评家们在莱辛的身上用了“所有的标签”:“写肤色种族的作家”、“共产主义”、“女权主义”、“神秘主义”……这个喜欢穿着普通家居服和“波希米亚”风格蓝色长裙、看上去和普通的英国老太太没什么两样的作家,却坚持认为“其实我就是我,一直都一样”。

  童年:不快乐的童年造就小说家

  多丽丝·莱辛1919年10月22日生于凤泰勒(在波斯,现伊朗),父母都是英国人。1925年,全家搬到英国殖民地南罗得西亚(现津巴布韦),希望通过耕作玉米致富,但几千英亩买来的土地并没有给他们家带来期望中的财富。

  莱辛曾形容她的童年痛苦多于快乐,她和弟弟哈利对大自然的探索,是可怜的现实生活中难得的乐趣。她的母亲一心要把她培养成“淑女”,先送她去修女学校,又送她去全女子高中,可是没上多久,莱辛就退了学。之后没有接受正规教育。

  就像南非其他那些高中都没毕业的女作家一样(奥莉芙·施赖纳、娜丁·葛蒂玛),多丽丝·莱辛也是一位自学成才的知识分子。她曾说,不快乐的童年似乎造就了不少小说家。早期阅读包括狄更斯、司各特、斯蒂文森、吉卜林,后来她又发现了D·H·劳伦斯、司汤达、托尔斯泰和陀斯妥也夫斯基。

  叛逆:用生活向时代挑战

  为了从严厉的母亲身边逃开,15岁时,莱辛离家出走,找了份保姆的工作。她的雇主给她阅读了一些政治、社会学书籍,让她迷上了共产主义思想。

  莱辛一直相信,一个人不能逃脱所处的时代,但她自己的生活却是对时代的挑战。一个女人,从生理上和社会文化上都被要求做一个无怨无悔的贤妻良母,但她却不甘心。“整整一代女人,一旦生了孩子,自己的生命就仿佛停止了似的。她们中的大多数都变得神经质,原因就是,她们在学校中所受的教育让她们知道自己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是看看现实中她们成为的样子,我认为,反差太大了。”莱辛相信,成为一个作家,让她比同时代人更自由。对她来说,写作的过程就是:隔着一段距离,在原始的、个人的、未经检查和分析的生活中,找出共性。

  于是,在19岁那年,莱辛嫁给了法兰克·威斯丹,生了两个孩子。但没过几年,她就离开那个家,因为“担心自己成为自己害怕成为的人”。多丽丝同情被压迫者,痛恨社会的不公正,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参加了共产党,积极投身左翼运动。1945年,她成为左派读书俱乐部的一员,没多久就和该俱乐部的中坚分子高特法莱德·莱辛结了婚,生了儿子。两年后,婚姻再次破裂。由于批评南非政权,1956至1995年间因被禁止进入南非,她回到了英国。

  1949年,对婚姻生活和政治理想感到失望的莱辛,带着年幼的儿子搬到伦敦。那一年,她出版了第一部小说《野草在歌唱》,并开始了职业作家的生涯。

  女性:无法摆脱的“女权主义先锋”

  童年不幸,少年失意,婚姻草率,遗弃子女,信仰失落,半生飘零……这些会被大部分人定义为“不幸”的人生经历,是莱辛一路走来、一路笑看的风雨过往。

  从事写作后,莱辛开始涉猎于不同的主题:文化的碰撞、种族不平等、个体内心的矛盾和斗争、个体意识和集体利益的冲突等。1956年,因为她的大胆写作(《分崩离析》),莱辛被南罗德里亚和南非宣布为不受欢迎的外国人。继一系列德育小说之后,1962年的《金色笔记》取得了新的突破,莱辛在其中采用大胆实验叙述方式,以令人惊讶的深度和细节,写出了她那个时代女性的复杂自我。

  在2007年莱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瑞典学院给出了这样的判词:“这个表述女性经验的诗人,以其怀疑主义精神、火一样的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力,对一个分裂的文明作了详尽细致的考察。”他们只字未提莱辛后期创作的科幻小说,反而将作家写于45年前的《金色笔记》单独罗列了出来,称它是一本“先锋性的作品”,是“影响了二十世纪的男女关系的为数不多的几本书之一”。

  诺贝尔把莱辛作为一个女性主义的先锋战士来奖赏;可这对于莱辛来说却是一个莫大的讽刺。因为《金色笔记》,莱辛无可争议地成为英国最年长的女性主义“代言人”;但自从那本书出版以来,莱辛无时无刻不想着摆脱那个恼人的头衔。在一次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时,莱辛说了这样一段话:“女权主义者希望从我身上找到一种其实我并不具备的东西,那种东西其实来自于宗教……他们希望我能说这样的话:‘嗨,姐妹们,我与你们同在。我们共同战斗,为了迎来一个再也没有男人的金色黎明。’他们发表的关于男人与女人的宣言无聊至极,但那正是他们想要的。我对他们无比失望。”

  人道主义:

  小说是反映社会紧迫问题的政治性文学

  在《一个小小的个人声音》这篇著名论文中,莱辛阐明了自己的文学观念。她对19世纪文学大师们极为推崇,认为他们的作品体现了一种热爱人民、给被压迫者以同情和温暖的人道主义传统。毫无疑问,莱辛本人就是这伟大传统的继承者之一。她是具有辩证思维、追求对立统一理想境界的人道主义者。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睿智的辩证思维方法,始终贯穿在她整个创作生涯之中。她向往公平正义,密切关注世界前途和人类命运。反对种族压迫,主张妇女解放,预言人类未来,捍卫弱者权利,是她小说创作的一贯主题。

  莱辛认为,小说应该是反映社会紧迫问题的政治性文学形式,作家的任务是提出问题,启发读者去思考。她希望自己的作品能给读者以暴风雨般的文学震荡,莱辛是一位不倦的求索者。她以毕生时间和精力,去思考种族矛盾、两性关系、美苏争霸、原子战争、环境污染、科学危机、青年暴力、老人权利等等社会紧迫问题。她的每一部作品,都是思考的结晶。

  在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莱辛的书面答辞题为《关于拿不到诺贝尔奖的人们》。莱辛指出,获奖的文学家们都受过教育,博览群书,从古埃及、希腊、罗马以来的文学宝库中获取营养。她家是一座泥巴小屋,然而堆满了书本,在没有书的屋子里,产生不了写作和作家……她说,在世界上有一道鸿沟,有些人陷于困境:在非洲津巴布韦穷乡僻壤,树木砍伐殆尽,气候干旱,土地龟裂,沙尘弥漫,破破烂烂的学校里,没有地图册、没有地球仪、没有教科书、没有练习本,图书馆里也没有书,教师把粉笔放在口袋里,免得被人偷光。人们渴望受教育、渴望读书,在一个村庄里,人们已经断炊三天,还在议论如何才能弄到一些书……这位慈祥的老太太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始终是那分裂的世界,那断裂的政治与文明。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