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用“打酱油”心态看待网络热词

2013年12月03日 10:03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每个时代都有其特殊的“热词”,这首先是一种时代演进的正常反应。不说别的,取名字就很明显,比如有了科举制后,尤其到明清,就有好多人叫“应魁”、“登榜”、“及第”,新中国刚成立时,“建国”、“解放”、“建华”都是热词,同样的道理,适用于当下。不管是风靡一时的热词,还是惊艳快闪的新词,甚至是“火星文”、“表情词”,有着相似的产生背景——网络时代。在国人的政治生活中,对网络热词的使用也是频次渐多,例如国家领导人都曾使用“拍砖”、“盖楼”、“点赞”等等。

  况且,即使是同一个词汇,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释义,这正是汉字的绮丽之处。举个例子来说,“土豪”是最近几个月才流行于网络的词汇,连美国《侨报》都刊载时评文章《土豪,你凭什么这么火?》,足见影响之大。其实,“土豪”并非首次被“老美”关注。美国人斯诺见证下的红色延安,就是“打土豪,分田地”,那时的土豪特指剥削者“大地主”,市场经济背景下,“土豪”称谓指向的是“暴发户”,而如今的“土豪”,带有自嘲意味,潜藏草根情愫。

  互联网时代,新技术层出不穷,词汇也必然被刻上网络烙印,有的词也不过是“打酱油”的——今天还在疯传,过几天可能就销声匿迹。既然如此,公众也不妨抱着“打酱油”的心态“路过”。毕竟,对普通人来说,就如语言一样,词汇不过是用来沟通的工具。至于入辞典,还是有必要的,或者开设独立的“网络热词”章节,专门集纳,这需要确立一定的“准入”标准,例如在主要网络交流平台上的使用频次,热度持续的时间,以及对社会、文化影响的大小,等等。李光金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