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传奇奶奶":60岁开始认字 76岁已写10万字作品

2013年12月05日 10:56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76岁的姜淑梅在网上有个绰号,叫做“传奇奶奶”。说起来她的人生的确有些传奇:60岁的时候开始识字脱盲,75岁开始学习写作,到了今年居然写出了一本长达10万字的作品《乱时候,穷时候》。这本几乎是说着大白话逗乐的新书,以个人视角见证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不仅受到了网民的热捧,还赢得了专家学者的好评。姜淑梅的粉丝自称“姜丝”,提起“传奇奶奶”,“姜丝”们说:“这已不仅仅是老有所为的故事,更是一个励志的传奇。”

  60岁 识字从誊抄家信开始

  《乱时候,穷时候》的封面上,画了个梳小辫儿背布包的小妮子,活脱就是姜淑梅小时候的形象。姜淑梅1937年生于山东省巨野县,1960年辗转来到黑龙江省安达市。和很多农村老太太一样,她一辈子吃了很多苦,把人生的苦难历练成轻松的文字,说起来还是因为她女儿的关系。

  1996年,姜淑梅的丈夫因车祸去世,女儿艾苓怕娘一个人太痛苦,就想着法子给她找乐。艾苓是一位作家,她慢慢发现,娘最大的乐子是讲故事,而且还总是希望女儿能把这些故事写下来。如果听说女儿迟迟没有动笔,姜淑梅就会显得很失望。于是,艾苓就对她说:“你自己写吧。”姜淑梅却说:“我连自己的名都不会写。”

  对姜淑梅来说,讲故事的魅力实在是太大了,1997年,60岁的她决定开始学习识字。她的学习过程是从写家信开始的,“我求人家把信写在别的纸上,我一遍一遍地认,一遍遍地写,写熟了我再抄。这一封信我写了有半个月。”那一年,她一共写了两封信。

  姜淑梅说,她学写字可不是东一个西一个地学,而是找到了一个窍门——编快板。“我编了一个很长的快板,让我外孙写下来,想学认字还不用老问别人,一个字一个字地指着念,念会的时候再一个字一个字地对着写。”看见广告牌、电视上不认识的字,她也随时向旁人请教。

  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姜淑梅能看书了。“我第一次看的书都是带图画的小孩儿书,到后来我会看童话故事了,有《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她最喜欢的是乔叶的小说《最慢的是活着》,因为书里写的是老人熟悉的生活。“这小姑娘写得太好了,细节真细,是这么回事。”她对女儿说。

  75岁 写作从三五行字开始

  姜淑梅真正动笔写作,是2012年的事了。艾苓劝娘:“你有一肚子故事,不写出来就太可惜了。”姜淑梅一个劲儿摇头:“俺能对付着看书,就谢天谢地了。好多有文化的人都不会写作,俺哪能学会?”一次商量不行,二次劝说不行,但是到第三次的时候,艾苓觉得小火苗已在娘的胸中燃烧起来了。

  刚开始,姜淑梅一天只能写三五行字。“女儿天天夸俺,说俺有进步,到了去年六月末,她说你可以写作了,想写啥写啥。”可就在那时候,姜淑梅受了点儿刺激。她把自己想写作的念头告诉了哥哥。“我哥哥是一个文明人,从来没那样笑,哈哈大笑,狂笑一阵说,你写吧,写吧。”姜淑梅说。

  这一回,姜淑梅真的要动笔了,她从此改口叫女儿“老师”。很快,老师收到了学生的第一篇习作,没有标题,不分段落,没有标点,字歪歪扭扭地躺在纸上,让人几乎看不下去。可老师还是耐着性子鼓励她:“我在字里行间看到了故事,看到了讲故事中非常好的细节。”

  老师点拨学生,老年人讲故事会随便拎一个话头讲起,但真要写故事就不能这么写,“你现在讲故事不是讲给我,要讲给一个从来没见过的人,要从头到尾地给大家讲。”后来交上来的作业,虽然还是不分段、没标点,但老师发现了习作中的珍贵之处:“文字里有自己的呼吸,尤其是讲述苦难时的那种平静,是我无法做到的。”

  76岁 第二部作品已经开始

  姜淑梅没想到,自己的这些作业在网上火了。“俺写完一篇,老师就帮俺敲一篇,贴到博客上,还写了俺的名字,老师跟俺说,很多人喜欢看俺的白话故事,他们看完了,在老师的博客上留言。俺不会拼音,不会查字典,也不会用电脑,老师就给俺念那些留言,他们都说得那么好。”

  网友们喜欢姜淑梅文字中的泥土气息。在文章中,她记录了裹脚、守寡、跪门等旧时乡村习俗,描摹不同时代的众生相,还如数家珍般回味洋槐叶子、桑树叶子、臭椿叶子、榆树叶子的不同口感。她的语言不施粉黛,带着生活的味道,她说着老辈人的口头语,“跑得慢了被狼咬,跑得快了撵上狼”、“没事时躲着事,事来到头上不怕事”。网友们留言说,自己看着这些质朴的文字,哭了。

  艾苓通过朋友把娘的文章推荐给了《读库》,没想到不仅文章发表了,还收到了3000元稿费,姜淑梅高兴地一宿没合眼。艾苓说:“等着吧,肯定有人给你出书。”姜淑梅没事用扑克牌算卦,算了好几回都不顺,她觉得老师这次没说准。谁知道过了几天,还真有图书编辑找上门来,商量出书的事。

  第一次见到自己的书,姜淑梅满心激动:“俺前翻翻后翻翻,封面也好,纸张也好,很漂亮的一本书。做梦也没想到,俺这辈子还能出书呢。”

  这本书得到了名家的好评。评论家解玺璋说:“我们大部分历史是官方记录,老百姓自己写的历史很少,但每个人都可以写作,把心里想说的拿文字记录下来就是写作。”他认为,姜淑梅给大家一个启示,就是每个人都可以拿起笔来写历史,写自己的家史,写自己的经历。

  姜淑梅的兴致更高了。目前,她已经投入第二部作品的创作。为此,她还专程回山东老家,实地采访家乡的老人,继续讲述老家的人和事。现在这本书已经写了8万字了。(本报记者 路艳霞)

  奶奶语录

  ■ 俺家那地方规矩多,做闺女也有规矩。娘从小就告诉俺:“小闺女不能大笑,要言不露唇笑不露齿。”

  ■ 从济南回来,大嫂跟俺讲一套嗑儿,也是讲做闺女的规矩:“一学走路要安详,二学裁剪做衣裳,三学寒窑的王三姐,四学磨道的李三娘。”

  ■ 那时候,登记的两个人有一个说不同意,登记登不成,俺那儿就说“登叉了”。谁家闺女登记登叉了,丢娘家人,再找婆家都不容易。

  ■ 儿子想吃鸡蛋。俺没鸡,就垒了四个鸡窝,窝里铺上干松的草,又管别人要鸡蛋壳,做了四个引蛋。东西院邻居的鸡想在这窝里下蛋,俺都往外撵,婆婆的鸡来了,俺不撵,当天就有一个鸡下蛋。过了五六天,我婆婆的六只鸡全来这儿下蛋。

  ■ 前两年,俺考三个儿子:“人啥时候最有劲?”

  一个说胖点儿的时候最有劲,一个说三十岁的时候最有劲,一个说吃饱的时候最有劲。

  俺告诉他们:“人穷的时候最有劲。”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